第163页

      但雪山只是蓝星的一小块地方,她还需要更多人帮忙传播。
    张道安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个大梁给挑下来,次日他启程回了自己位于南亚的大本营。为了防止他逃跑和偷懒,顾星倦在他体内植入了一只蝙蝠好随时查看对方的情况。
    虽然对于这种蝙蝠的能力不甚明了,但这种黑漆漆还有两个头的东西让张道安本能地恐惧,更何况这玩意儿进入他身体之后,也不知具体是什么作用,会不会像蛊毒一样带来痛苦,所以张道安一下子就老实了。
    他回到了南亚基地之后,迅速又获得了拥簇,毕竟他之前建立的威信还在那里。
    基地里的人问起他此前去哪儿,他巴拉巴拉扯了一大堆,大概的意思是去求仙问道的机缘发现了宇宙的真理,唯一的真神。
    当地人用土语问他,谁是真神?
    真神不是老子吗?
    胡说,大师明明说过真神姓张,叫张天师。
    叫玉皇大帝。
    张道安摇头晃脑地说:非也非也,那些不过是神灵在人间留下的传说,是唯一真神在大地上投下的影子,虽然传说美丽影子庞大,但这并不是真相。
    土著:那真相是什么?
    张道安摸了摸自己的山羊胡,意味深长的道:真相就是,神在星辰之间。
    张道安在自家基地传教的速度飞快,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顾星倦通过鸽子的远程命令下继续拿下,出海上岛,在南洋地区继续布道。
    张道安以为自己的小命在对方手上,因此任劳任怨。还好这家伙过去经常在这一带混吃混喝,不但懂南亚语,还懂南洋方言,把当地淳朴的土人唬得一愣一愣的。
    让人意外的是,南洋竟意外的是个非常传播星辰教派的好地方。
    原本他传播的是道教,但是道教这个东西在大多数地方毕竟是小众,一部分人因为文化的差异,根本听不懂道教深奥的教义,所以效果是有限的。
    而星辰教派的背景类似于克苏鲁神话,虽然是一个全新的宗教,却激起了南洋百姓骨子里对于星空的敬畏。
    这种类克苏鲁神话在滨海的地区尤易盛行,因为海洋是神秘冷漠、令人下意识恐惧的,毕竟深海恐惧本身就刻在人类基因中,所以住在海边或者海岛上的人很容易能够理解这种神话背后的力量。
    当人们在大海之中孤苦无依的时候,便只能向天空向星辰去祈祷,而让这些人们相信星辰之中存在一位神,无疑是简单的,至少相较于居住在陆地上的人要更容易相信。
    为此张道安特地在南洋广阔的海域之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基地,它位于一个大岛上,岛屿没有正式的名字,只有俗称,翻译过来意思是天外岛。
    除了这种人传人的传教方式之外,顾星倦还继续用转化的方式,将那些濒死者变成自己的信徒。
    经过转化的人无疑是最为忠诚的,他们就像是拱卫着阿努比斯的死灵,毫无理智的信奉着她,永不背叛。
    她之所以不单单使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并不想让整个世界变成幽冥的国度。另外,也是因为现在的环境去和平并没有人大批大批的死去,就算他想变也未必能变。
    双管齐下的结果就是,星辰教派宛如撩烧了野草的烈火一样,迅速地蔓延而开来。
    很快,世界就疯了。
    这颗星球上99%的幸存者都陷入了对宗教的狂热,宗教核心人物振臂一挥,就能一呼百应。无论是什么教派,只要他能够塑造出一个救世主给人们带来希望,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一些在此之前谁都没有听说过的教派也跟风出现,不过他们的影响力都没有弥赛教和星辰教派那么大。
    另外,弥赛教非常的排外,将信奉其他教派的人都称之为异端,尤其是信奉星辰教派的基本上都被他们称之为恶魔的信徒。
    这一群狂信徒就像回到了中世纪,一般开始疯狂的猎杀异端,而他们那以仁慈博爱著称的弥赛亚却对此没有加以制止,而是默许了,还暗中还派亲信支持这些疯狂的信徒。
    这场宗教狂欢死了很多人,甚至可以媲美上一场末日之灾。
    末日后的人们心中充满了不安恐惧、愤怒、绝望、悲伤等负面情绪,他们急需要一个出发泄口,一个让他们感觉自己还能够掌控命运的发泄口——尽管他们掌控的其实是他人的命运。
    而这些流血的灾难并没有唤起他们的良知,也没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信仰之义的不正确,反而更加狂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这些猎杀同胞的狂信徒们内部反而更加团结了。
    一部分被屠杀的异端被顾星倦的白鸽转化成了星辰使徒,他们就像之前的卫家兄妹一样死而复生,还长出了不可名状的触手,而后有的夺命狂奔,有的当场复仇。
    那些见证了诡异奇迹并且活下来的弥赛亚教徒们,纷纷声称自己看见了魔鬼的诞生,有的甚至谎称自己亲眼目睹了撒旦的降临。
    星辰教派的污名更盛了,但这不妨碍他的人员不断的扩张。
    这些宗教上的冲突加剧了武装上的冲突。
    不久后,薇欧拉在星海人的保护下回到北欧阿斯嘉德基地,集合了阿斯加德仍旧忠诚于自己的势力和已经不满霍根统治的势力,以掩耳之及不及迅雷之速发动了奇袭,把自己的位置夺了回来。她亲自痛殴了自己的弟弟一顿,差点没把他当场给砍了,最终选择把他囚禁于地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