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页

      柳竹秋嫌三哥看扁自己,嗔怪:“我没觊觎他这个人,只不过被他的美色迷住了,就不信除我以外,其他人没这种心思。”
    她说得很对,为朱昀曦容貌倾倒的人不可胜数。小到宫女太监,大到文臣武将,凡是能与他接触的人都会精心修饰打扮,期盼能受其注意,获其青睐,当中必定有不少人怀着非分之想。
    柳尧章约束不了妹妹,警告她小心行事。
    柳竹秋跟他没大没小惯了,按住他拧紧的眉梢嬉笑:“你是不是怕你妹妹一不小心成了太子的妃嫔,你将来就做不成大官了?”
    柳尧章拨开她的手,罕见的严肃:“你这丫头野惯了,进了后宫不出三天就会憋死,我是怕你真摊上那种事追悔莫及。我又不爱荣华富贵,考中状元已经替父母光宗耀祖了,这个官做不做有什么打紧。”
    兄长厚爱令柳竹秋羞惭,赶忙赔罪,牵着他的袖子动情道:“三哥放心,我定慎之又慎,好好安排自己的将来。”
    作者有话说:
    ①出自《笑林广记》
    ②主客清吏司,是明清时期礼部下设的机构,职能是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
    ③暹罗,是中国对现东南亚国家泰国的古称
    ④失恃指死了母亲。
    ⑤龙阳君,生活在公元前243年前后的年间,是魏安釐王的男宠,像女子一样婉转媚人,得宠于魏王,因此被封为龙阳君。魏安釐王对于龙阳君的特宠也使得龙阳之好也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
    ⑥国子监下属四厅之一,掌保管本监书籍板片及“表章经史之宝” 。设典籍一人,从九品
    ⑦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汉宣帝刘询(刘病已)本来是一个地痞流氓、街头混混,后来在霍光等人的极力拥护下得以登基为皇帝。以霍光为首的大臣门都请奏里霍光之女霍成君为皇后,宣帝深爱结发之妻许平君,但迫于霍光的势力,又不好直接拒绝迎娶霍成君。于是他下了一道“寻故剑”的诏书,要寻穷困寒微时的一把剑。朝臣们见风转舵,便都联合奏请立许平君为后。“故剑之情”便由此而来。
    ⑧鱼雁,古代用以形容书信 。
    第十八章
    萧其臻接到柳府报案,考虑后决定亲去问询,这样方合乎礼节。
    次日打听得柳邦彦回府了,他穿着常服,带上礼物登门,只当是一次普通拜访。这处理方式很合柳邦彦心意,也便装出迎,邀客人至外书房叙话。
    萧其臻和柳尧章交往多年,却是初次拜见他的尊长,双方见面少不得客套寒暄,之后才聊到案子上来。
    柳邦彦顾体面,推说案发时自己不在家,传杜管家过来陈说经过。
    萧其臻谨记柳竹秋叮嘱,听完杜管家讲述,只简单问了几个问题,等管家离去,向柳邦彦小声说:“下官怀疑此事有蹊跷,大人这几天可命心腹多留意府上情况,外松内紧,静观其变。”
    柳邦彦深以为然,见他人才出众,处事稳妥,留心问:“贤契①可曾婚娶?”
    萧其臻说:“拙荆三年前亡故,还未曾续弦。”
    这话触动柳邦彦心思,又说了几句闲话,借口宽衣去到室外,叫来一个亲信。
    “你跟太太说,宛平县萧县令来家里做客,叫她安排晚饭款待,记得让她亲自监督,不得简素。”
    范慧娘跟他做了多年夫妻,这点默契还是有的,接到消息立时明白丈夫在暗示她去相女婿,忙吩咐仆婢们杀鸡宰肉,自己从内堂溜到外书房外,在后窗偷看萧其臻。
    只见他剑眉星眸,轮廓分明,器宇轩昂,气质绝俗。头戴小冠,着青苔色水绸道袍,黛色方舄,皆纤尘未染,不愧为昔日探花郎,心里先爱上了,美滋滋奔去找柳竹秋。
    柳竹秋有位女伴近期过生日,她答应画一幅秋意图相赠,此刻正在花园的池塘边取景描摹。
    范慧娘找了来,拉着她的手贺喜:“我儿,天大的喜事,你的终身有着落了。”
    柳竹秋还当她又听信哪路媒婆吹嘘,知是萧其臻来了,笑道:“萧大人是来帮家里破案的,与孩儿的终身何干?”
    范慧娘心急口快:“老爷相过满意特叫人传话与我,我又亲去看过。那萧县令人才极好,做得我柳家的女婿。儿若不信也去瞧瞧。”
    这女儿脾气与别家的不同,鉴于以前那些失败经验,还是先由她本人确认为好。
    她哪里知道柳竹秋早把萧其臻从头到脚看全了,觉得没必要再专程走一趟,推说此举不合礼数,不肯相从。
    一向拿违礼当家常便饭的人突然守起礼数,谁都知道是借口。
    范慧娘不能强她,连忙另思一计,重回外书房,派人请柳邦彦出来说话。
    “老爷可是相中这萧县令了?”
    “他说他三年前丧妻,如今中馈②无人,就是不知看不看得上阿秋。”
    “若只听外面人中伤,那想是有顾虑。但若亲眼见着了,凭我们阿秋的相貌,还怕他看不上?”
    柳邦彦骂妻子出馊主意:“人家头一回来家里,怎么能让阿秋出来见客?失了规矩更要被人看不起。”
    范慧娘委婉道:“规矩自然是要守的,我刚去跟阿秋说,她也不得劲。那孩子的脾气你懂的,不让她亲眼瞧中意了,就是说定了亲事她也会闹别扭。我看不如使个两相得便的法子,让他俩相互见一面,咱们只装不知道,看他二人的反应再说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