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页

      心中百转千回,表面上郑教授只是沉稳地说道:既然已经发现了问题在哪里,那就改动参数,继续重复试验。
    吩咐下去之后,郑教授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给陈颂写回信。
    陈院士,非常感谢您拨冗帮助我们分析了这些数据,您的帮助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再次检查了实验参数之后,果然发现了参数的错误,正确的参数正是您给出的第一组数据。现在我们正在进行重复试验,期盼能够为您带去好消息。您的论据我还未来得及细看,但若是重复实验成功,论文可能会用到您的论证过程,希望得到您的许可。
    当然数据肯定是不能白用的,到时候论文的作者肯定也会有陈颂的名字,这也是默认的,就不必多说了。
    陈颂那边看到之后也很快简单地回了一封信。
    郑教授,很高兴能够帮到你们,我同样期待你们能够传来好消息。至于论证过程,你们可以使用。
    此时的陈颂其实刚刚结束对几家企业的考察回来,关上电脑看着童一淮,笑道:郑教授他们那边已经发现问题,看来暗物质的神秘面纱即将被揭开一角。师兄,你对希格斯粒子的研究进展如何?搞不好我可能要比你先拿诺奖了哦。
    童一淮揉了一把他软绒绒的头毛,笑道:还不错。至于谁能先拿诺奖,那还真说不准,诺奖可没有那么强的时效性。
    诺奖确实没有那么强的时效性,并不是研究成果出来之后就一定能拿到的,评委有种种不同的考虑,比如资历啊,比如研究成果是否需要时间的验证啊之类的。
    甚至还有人排着队等着领奖,有时候还有点排排坐分果果的既视感,只是排队的人和研究成功更高大上而已。
    陈颂也不在意,笑盈盈地看着童一淮,师兄,我们要不要打个赌,看谁先拿到诺奖?
    看起来对他们能拿到诺奖非常有信心,也不知道概算是自信还是狂妄了。
    童一淮也不在意,他本来也是个对自己很有信心的,他确信自己的研究成果会有资格拿诺奖,如果没有拿到,那一定不是他的问题,是诺奖的问题。
    童一淮问道:赌什么?
    陈颂认真思考了一下,然后说道:一时之间我居然想不到有什么想要的,那么就输的人答应赢的人一个不过分的要求怎么样?
    童一淮严谨地问道:过分的界限由谁定?
    陈颂:输的人定。
    童一淮微笑:好。要定个契约吗?
    陈颂也露出了笑容,那就不用了,我相信童院士的信誉。不过如果童院士不信我的话,那也不是不能定契约。
    这是个送分题,童一淮道:我像你相信我一样相信你。
    这边陈颂和童一淮该吃吃该睡睡,生活毫无波澜,另外一边郑教授他们却兴奋地一整夜没睡觉,再次开始了枯燥乏味地无数次重复实验过程,眼睛盯着电脑屏幕看的都红了。
    即便是用了正确的参数,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捕捉到异常信息,甚至可以说能够捕捉到的频率很高。
    但是这次,他们确实再次捕捉到了同样的异常信息,即便频率很低也是确实存在的,这已经不能用误差来解释了,误差不可能这么准,每次都一样。
    整个课题组一片欢腾,和之前一段时间的压抑截然不同,郑教授脸上也常常挂着笑容,并不阻止他们的狂欢。
    等大家差不多都冷静下来之后,郑教授说道:差不多可以开始写论文了,稍后我把陈院士的论证发给你们。
    其他人都点头,有一个学生兴奋地问道:教授,论文我们发哪?
    这可是世界上第一次捕捉到暗物质的直接证据,论文无论发在哪里,都是值得被收录的。
    想他们以前发篇论文还要考虑够不够资格,这次却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些,本学科领域的所有期刊随便他们挑,这就是大佬发论文的时候的感觉吧?嘿嘿嘿,确实很爽!
    郑教授想了想说道:这篇论文值得一个《自然》主刊,对了别忘了把陈院士列为共同第一作者。
    虽然陈颂只负责了数据分析部分,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课题组的其他人也都没有意见,了然地点头。
    多加一个第一作者并不会影响他们对论文的贡献,论文又没有规定能有几个第一作者,虽然第一作者多了是会变得不那么值钱,但反正多加一个不算多。
    最重要的是,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分量并不值得《自然》期刊特殊对待,如果想要在论文审核上有点特殊待遇,加上陈颂的名字会方便很多。
    之后的事情郑教授没有太操心,他已经开始考虑起了后续的研究。
    直接探测到暗物质的存在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则是真正捕捉到暗物质粒子,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这一步该怎么做,陈颂的论文也已经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只是以目前的仪器还做不到。
    但是郑教授也有打算,既然已经探测到了暗物质,他们自然也可以开始进一步改造升级仪器和技术,追求更深入的研究成果了。
    郑教授有信心,只要他们的论文发表出来,他后续的课题和经费申请能够轻易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