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页

      作者有话要说:
    此书正文完结。
    这本书的故事就到此为止了。虽然她们的故事已经完结,可是在另一个时空中,她们的故事还仍在继续。
    谢谢小可爱们听我讲这么长的故事,谢谢大家的陪伴,谢谢了~
    可能会有番外掉落,请大家期待吧~
    谢谢大家~真的很谢谢~
    第111章 番外(一)
    我自出生以来就知自己是京都王家嫡女,身上理应背负王家的未来和荣耀。
    可是——
    有一个人的出现,她让我认识到了王家的未来和荣耀不该是我一个姑娘家该担的责任,而应该是王家的男儿郎。
    第一次认识县主时,是在承安六年的琼林宴。
    族兄寒窗苦读二十载,终于考中了进士。
    于殿试中,被皇上钦点为探花郎。
    我与族兄关系甚好,胜似嫡亲兄妹。
    那时的我,因是家中嫡女,故而家中长辈们纵着,并没有随着王家长辈进宫参宴,而是随着族兄一同进宫赴宴。
    宴席还未正式开始,我于角落里四处张望。
    那时的我颇为好奇,将名门贵女的礼数全然抛之脑后,目光所及之处,在对面的另一处角落里瞧见了那个改变我一生的姑娘。
    她穿着一袭鹅黄色绣蝴蝶的衫裙,鬓间也并未像我们京都女子小姐似的满头珠钗,只单单簪了一支蝴蝶金簪,鹅黄色的发带在脑后被风时不时吹起又落下。
    我知道她。
    那是父亲极力想要攀上的贵族,也是家中妹妹们和京都女子们艳羡却又暗讽的宁国长公主之女——姝姀县主姜禾。
    她似乎是察觉到了我暗中打量她的目光,含着满嘴的桂花糕好奇的看向了我。
    随后不知道她想到了什么,反而冲着我笑了笑,并扬了扬手中的桂花糕。
    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没有被抓包的尴尬,反而觉得这京都内关于她的传言大抵是不怎么准确的。
    我学着她的礼仪,也还她一个微笑。
    谁知,她竟然对我比了个大拇指。
    我不知那是什么意思,但却无由来得觉得她应该是高兴的。
    然而下一刻,一个侍女的到来,让她本来惬意的神情变得冰冷。
    我从未见过一个与我差不多同岁的姑娘家会有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漠然。正当我探头看去,远方款款而来一个身穿红衣的少年。
    我也认识他。
    他是定国公府长宁侯的爱子,阮小侯爷阮青瑜。
    他好像是在人群中寻找什么人。虽然不太明显,也未广而告之,可我就是觉得他应该是在寻找谁。
    直到他缓缓来到县主早已离去却坐过的位子时,我突然明白。
    原来——
    他找的人一直是县主。
    之后,我逐渐坐不住,借更衣之由去了御花园旁边的园子里散心。
    在一处藤架阴影处,我看见了阮小侯爷站在月洞门处打量正欲上桥的县主,我心中不知为何突然一紧。
    我原本想出现,却在阮小侯爷看来的莫名幽深的目光里和唇角那抹笑意中踌躇不前。
    于是,我看到了他们在石桥上互相试探,作戏的那一幕。
    我说不清我是站在哪一方的。
    但我因此得知,或许阮小侯爷并不是我曾看到的那样肆意不羁,他也并不是单纯打马倚斜桥的少年郎,而是一个我看不懂也摸不透的人。
    只是,不知为何,冥冥之中总是有个声音告诉我,我该做他的夫人,该是取代那个名叫姜禾的姑娘家。
    我不愿!也并不打算这么去做。
    因为我时刻谨记,谨记自己是京都王家的嫡女,谨记太原王氏的家训,谨记祖父曾对我的敦敦教诲。
    宴会散后,翌日京都传言逐渐离谱。
    我曾私下派人去打听过,却没有查出任何。
    可我隐隐约约却觉得该是有人在其中浑水摸鱼,而那个人应当就是阮小侯爷阮青瑜。
    我没有证据,亦没有亲眼见到,遂以不能直接出面。于是,我让人私下去通知宁国长公主府的人。
    不知事情是如何解决的,我只知,从那以后,京都再也没有同样的传言。
    或许是有暗中流传的,可那并不重要,因为县主并未再次追究。
    承安十二年除夕夜,宁国长公主府西院大火绵延不绝,火光冲天,甚至惊动了身处深宫的皇上。
    我偷偷去看了一眼。
    原来,县主是因为阮小侯爷,原来当时宫中锦鲤池的事情并不是如县主对众人所说的那样。
    我也因此发现了,原来,县主另有所属,她心悦之人是她的师兄,那位天下闻名的剑客关门弟子,陆霂尘。
    我想,这或许是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
    县主那样的姑娘家不该是踏入定国公府那一潭污泥中,也不该是配阮小侯爷那样心机深沉的男儿郎。
    她应该值得更好的,天下最优秀的人。
    因为她从不像我在京都甚至是太原见到的姑娘家。
    她就像是我曾经随祖父去往草原上看到的鹰,自由来去,无拘无束。
    再次见到县主,是在牡丹宴上。
    我看到她忿忿地揪着一朵牡丹,差点就将人家花叶都给揪没了,心中甚是觉得好笑又可爱。借由贵妃找不到她的借口,上前搭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