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页

      奈何一想到母亲的态度,朱佑禧又是回道:母亲不同意。实话实说,朱佑禧没讲一分假话。
    哼,软脚虾,无能儿。朱佑禧听着妻子直接就是骂人。朱佑禧听头心头火起。只是现实面前,他还是低头。
    我不是非你不娶。你若是不想当朱家妇,你大可领着你的丫鬟回长乐侯府。你想归家住多久,随你的便。朱佑禧也是有火气的。哪怕朱家如今落魄了,可到底他有自己的自尊心。
    你当我不敢吗?
    你敢,那你做给我瞧瞧。朱佑禧是一天也不想与这等嘴皮子功夫利害的女子相处。他的心中,还是喜欢那等温柔的姑娘。
    最后夫妻二人自然是不欢而散。
    对于个女子而言,新婚宴尔知道丈夫有心上人。然后,三朝回门时,丈夫不乐意给她多做脸。如今婆家又是家道中落。堂堂长乐侯府的嫡女嫁到一个被抄家,被夺爵的人家。
    朱佑禧的媳妇怎么想,怎么觉得自己委屈。
    于是这一位新婚不久后的女子,她是真领着丫鬟,套上马车就是回一趟娘家。
    至于朱佑禧会不会去迎回媳妇?这一位不在乎。
    朱家的闹剧,最后自然是闹到冯氏的跟前。
    你们夫妻又在闹什么?冯氏不开心。刚养好病,次子和次媳又来气她。
    母亲,非是儿子想闹腾,是对方想折腾着咱家散了。对方如今是瞧不上咱家。朱佑禧一直觉得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也是为何?长乐侯府一暗示想和离,朱佑禧马上就同意。他一个男儿,他也是要脸的人。
    冯氏听懂儿子的话。
    冯氏的目光在儿子脸上瞧着许久后,她才说道:佑禧,非是母亲怪你。实在是你一旦与你嫡妻不合,你往后的日子怎么办。
    你总不能与嫡妻一辈子都是这般冷清的过日子。双方视对方如仇寇。冯氏在劝解话。
    母亲,对方已经视您的儿子为仇寇。朱佑禧平淡的回着话。可这一话落在冯氏的心田上,那跟刀割、针扎没两样。都是一般的让冯氏心疼。
    佑礽媳妇,你弟弟的话,可是真的?冯氏有些不敢相信,次媳如今已经胆儿大到如此程度。
    母亲,您是知道的,禧弟与弟妹唉。朱佑礽媳妇的一声叹息,一切尽在无言中。冯氏还有什么不懂的。
    佑禧,母亲再问你一回,你真想和离。你要知道,一旦和离的话,你再是娶不上这般门第高贵的媳妇。冯氏最后问一回儿子话。她知道想留着这一个高门儿媳,儿子会受些委屈。可这一切对将来的孙辈好。
    毕竟在冯氏想来,只要等次媳怀上孩子,生下孙儿后,一切就会改变的。奈何现实在狠狠的煽着冯氏的耳光。
    母亲,儿子的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儿子已经被折腾的快要疯魔。只要能和离,一切皆安好。朱佑禧的眼中,能和离就跟看到希望的曙光一样。
    罢、罢、罢。冯氏也是想通了。她何苦呢,她的一片苦心不被理解。
    随你吧。你想和离,你就和离。我不管了。只要你将来莫后悔。冯氏最后与嫡次子朱佑禧说道。
    得着母亲的话,朱佑禧像是解开心灵上的枷锁,他是高兴的给亲娘冯氏磕了头。然后,他是告知离开。
    望着次子离开时,步伐都是轻松起来。冯氏轻轻叹息一回。
    母亲,儿孙自有儿孙福。想必禧弟经过这一回的磨难后,一定能寻得一桩更好的姻缘。将来还要给母亲添孙儿辈。朱佑礽媳妇说着好话。
    还好我身边有你。你把大哥儿教导的好。冯氏这时候夸着大儿媳。比着如今的次媳,大儿媳朱佑礽媳妇自然是衬着哪哪都好。
    乾元二十九年,秋。
    朱家人送着魏氏的棺回江南,在江南料理好魏氏的身后事。然后,一家子又回返京都。朱家人一回京都后,就是发生一桩事情。
    杜绵绵也是听说了。
    如何就是闹得这般大。杜绵绵与贾氏这一个妯娌说着话。
    贾氏来杜绵绵家做客,妯娌二人自然就是谈起朱家发生的事儿。贾氏回道:是啊,哪料想最后还是二嫂拧不过佑禧侄儿,让佑禧侄儿和儿媳妇这一回真的和离掉。
    和离书在衙门备案了,一切全成真。贾氏摇摇头。这等高门儿媳,搁着贾氏的头上,她一准儿不会同意。
    长乐侯府的名声也不要了吗?杜绵绵有些不能理解。
    谁知道。有人非议长乐侯府,也有人赞长乐侯府是真心疼女儿。总之一样米养百样人,这人的嘴长在自个儿的身上,自然是各说各的理。贾氏也是听着外头的流言扉语。这时候说起话来,也是头头是道。
    要给婶娘守孝。如今瞧来,佑禧侄儿又是一人不成家。等着婶娘的孝期后,二嫂肯定还得忙碌佑禧侄儿的婚事。兰惜、兰姿、佑禄的婚事,怕都得担搁了。杜绵绵摇摇头。她有一点同情这三个排序靠后的孩子。
    没法子,长幼有序。前头的佑禧侄儿婚事没落实,也不知道到时候二嫂有没有心情管一管兰惜、兰姿侄女,还有佑禄侄儿的婚事。贾氏自然跟杜绵绵是一样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