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页

      若是分家,依着规距,爹娘跟随大哥。那我这一脉便是转为民籍,也得等着我家曾孙辈,方可入场科举。爹,这待我家何其薄也。李二郎不满意。
    若是从他爹这一辈开始转换民籍,他的儿子虽不能入科举考场。可孙子这一辈就能成。大不了,让儿子早早娶妻,多生几个孙子。
    可若是从李二郎这一辈再转换民籍,那哪成?那等着曾孙辈再去考科举,李二郎能瞧见成果吗?
    这李家老爷也是为难起来。
    李大郎听着弟弟的话,他是眉头皱起来。他说道:老二,你莫要拿自己的心思为难爹。身为儿女的,如何能不孝。
    大哥,你当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李二郎不高兴。在利益面前,人人都会变得自私。这可是晚一辈人考科举。李二郎能高兴才有鬼。
    李二郎对于儿子不考乘兴,他心头还是松一口气的。不同于妻子对儿子的绝对信心。李二郎是花过大价钱,让人对他家儿子测试过。
    李二郎发现他的儿子资质平平,可能考个一辈子,至多到秀才就要花一辈子的努力。如今儿子不参加科举。早些成婚,多生孙子才是要紧事。
    儿子轻松了,孙儿多生些。到时候妻子的目光自然会转到孙儿的身上。孙儿这一辈子,还能借更多的力。
    当初儿子这一辈时,杜家还没真正的发家。如今不同,杜家可是出着官老爷。家中族学一起来,到时候他家孙辈也是可以去杜家的族学借读。
    李二郎自然是盘算打的精。若非有利可图。他如何会想着转民籍。
    大哥,我如何不孝顺。我是想着让李家改换门庭。便是地下的老祖宗们知道,也一定是赞同我的想法。我李家一旦得功名,成为读书人家,等着小辈做上官老爷。那就是咱家祖坟里冒青烟。李二郎为自己辩驳道。
    李家老爷是真为难。他听着大儿、二儿的想法。
    他叹息一回。他说道:不若分家后,我随老二一定。李家老爷提一个建议。
    不妥。爹,大哥若在商贾,您这分家,分的没议论。因着大哥的拖累,咱们想转民籍不成的。朝廷又不是摆设。李二郎可没有李家老爷这般的糊涂,真把朝廷当成纸糊的。
    若是大哥真舍不得商贾一道上转悠。至多把咱家的产业挂到别人的名头上。李二郎退一步。
    李家老爷也听懂儿子的意思。他把目光是望向大儿子。
    李大郎瞧着亲爹的目光,他还有什么不懂的。这是亲爹想法,那是跟二弟一样,也是想着让老李家改换门庭。
    成,依爹和二弟的意思。李大郎最后一咬牙,他说道:一些明面上的产业,全是转出去。可以暗中操作的,都着家中的媳妇嫁妆里。爹娘以为如何。
    李大郎的话一出来,李家老爷点点头。
    二郎,你大哥的话,你意下如何。李老爷问着二儿子。
    我无没异议。明面上的产业转了,咱家正好置地。哪怕花大价钱,转为民籍总要有土地来陪衬。李二郎同意着大哥的话。
    李家爷们商量好后,李家太太是松一口气。
    然后,李二郎回到自己住的院子。他是把家中商议的结果与杜贞贞一讲。他道:二奶奶,这事情还要你帮衬一回。咱们置地,有着杜家的帮衬,名头上响亮。也不容易让人糊弄一回。二奶奶,您可不能继续躲懒。这里头关乎着咱家大儿的未来继承家业。
    杜贞贞一听丈夫这般讲,她提起精神来。
    二爷的意思是大房、二房里面把家业分了,只是明面上不分家。杜贞贞问道。李二郎点点头。
    成,为着大儿,我也当是立起来一回。杜贞贞对于儿子报有太大的希望。如今是真失望的很。只是事情出来了,她能怎么办?她也没法子。
    二奶奶,咱家大儿不能科举。你当为他赶紧挑一门好亲。也盼着早些给咱们添了孙儿。孙辈可是能考科举的。到时候,多几个孙儿,多几人参加科举,希望也更大些。李二郎在劝着妻子。
    除开这般安慰,我能怎么办?二爷,我生的心血全在大儿身上,哪料想一边说,杜贞贞一边抹起眼泪来。
    杜贞贞是真的伤心啊。她求了两辈子,结果现实给她狠狠的一击。
    一想到娘家的诸姐妹里,就数着她如今过得最差。要问杜贞贞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她就是一个崩溃的心情。
    如今能撑起精神来,纯粹是她不想把自己落魄的一面,那是让娘家人瞧见。明明当初重回一活时,她是太骄傲。哪料想自己最后会落得如此的下场。
    李家发生的事情,杜贞贞接到亲娘大太太顾氏的信儿,她是回了信。
    不管李家如何办,杜家还真得帮衬。谁让两家是姻亲。
    至于司徒家。
    杜绵绵对于娘家不太关注,因为娘家在这一拔里没什么麻烦。倒是忠勇侯府那一边,杜绵绵是花足心思。
    好歹在银子的开道下,杜绵绵是见到了忠勇侯府的女眷。
    大牢里。
    这地方是关押犯人的。这条件自然不好。一进牢中,光线不好,气味难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