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页

      只是想再多,也没有用。在晋藩时,晋王有雄心壮志。他是准备一来京都,就是做一些准备,看看能不能做一些手脚。
    等着到京都后,他见识到父皇乾元帝的威势,然后,晋王很没脾气的怂了。
    哪怕心头不甘,哪怕秦王再是刺激,晋王依然是可耻的怂了。他怂的很彻底。
    宁王对于前头两个兄长都没戏,他是最小的嫡出皇子。于是,他与宁王妃还是谈起一回秦王府里发生的事情。
    二皇兄、五皇兄都是不甘心的模样。瞧着怕是也没想着瞒过父皇。宁王对于形势看的明白。形势比人强,父皇一语顶过旁人的千言万语。
    父皇册立侄儿为皇太孙,其余的儿子不甘心,也得趴着。谁让这大周社稷的万里江山,那全是父皇一刀一刀的杀出来得天下。
    王爷,就真的甘心吗?宁王妃又问一话。
    要说甘心,那是假话。本王以前从未曾想过储君之位会离着自己如此近。可在父皇准备册立瞻儿为储君时,本王就是按下所有的心思。宁藩太小,比着整个大周朝的江山微不足道。宁藩虽小,却也是本王的基业所在。本王以前想着当好一个藩王就足矣。如今就是践行曾经的诺言。本王唯盼父皇长命百岁,盼着瞻儿能撑起父皇托于他手中的万里山河。宁王的话,说得是认命的语气。
    父皇决断,王爷伏首听命。我自然与王爷一样的心思,夫妻不二心,就盼着宁藩长长久久,让咱们的子孙有一份宗室的富贵日子。宁王妃听着丈夫的话,她自然表明一样的态度与立场。
    乾元二十四年,冬。
    一个大晴天,还是冬日暖暖。这是一个大好的日子,是钦天监专门算出来的黄道吉日。这一日,京都大庆,庆贺新一任的储君登位。
    司徒弘光是光禄寺的小官僚,他这一天当然是非常忙碌的。哪怕忙碌呢,也算得亲身参与一回立储大典。
    等着当晚司徒弘光一回家中后,他还是跟家人分享一下立储大典的隆重。礼仪之大,气氛肃穆。堂皇之气,扑面而来。
    这等立储大典定下东宫新主之位,未来的储君自然便是皇太孙司马瞻。
    京都之中,有人欢喜有人愁。投中筹码,那是跟对上头人物的自然开心的很。一旦站错队的人,这时候又是后怕起来,怕被后面拉清单算总帐。
    储位大定,想是京都能迎来安宁。司徒弘光是如此期盼的。杜绵绵听后,她没有多话。司徒老太爷听着孙儿的话,他是连连点头,司徒老太爷说道:当是如此,当是如此啊。
    对于未来的日子,人人都盼着更好。
    乾元二十四年,因为今年新立储君,于是这一年的年节是份外的热闹。特别是除夕迎新时,京都是放起比往年更盛大的烟花,一时间是让京都的百姓见识一场不一样的烟火,端是一派的奢侈与繁华。
    待着元宵节时,京都的花灯会更是热闹。这一年,因着朝廷特殊的解除一回宵禁,一时间,火树银花,灯河在长长的街道点亮,星星点点如同银河漫布,人来人往,游人如织,一派盛世太平的繁荣。
    杜绵绵和丈夫司徒弘光在司徒老太爷歇下后,在儿女们也是睡下后。夫妻二人是带着仆人,还是一起逛一回元宵的灯会。
    这一晚,留给杜绵绵的是非常好美好的记忆。能够让她时不时的拿出来品味一下。
    乾元二十五年,元宵节后。
    杜绵绵参加一回忠勇侯府的喜宴,这一回是三房的朱兰敏出嫁,嫁得工部员外郎家。朱兰敏出嫁,杜绵绵不光是自己一个人参加喜宴,司徒家除着老太爷和年岁尚小的司徒佑泓、司徒佑浦没凑热闹外。
    杜绵绵、司徒滢滢和司徒弘光、司徒佑淇,都是参加朱兰敏的喜宴。
    这一回,杜绵绵又是向着妯娌三太太贾氏敬一回酒。妯娌二人还是说些相互捧场的场面话。这等喜庆的时刻,忠勇侯府里热闹的很。
    司马滢滢这儿,还是与侯府的诸位姐姐一起讨论一下各家闺秀们聚会上的一些趣事。甭管是朱兰珍,还是朱兰惜,又或者是朱兰姿,这时候与司徒滢滢谈话时,也没把这一个改换掉姓氏的妹妹当外人。
    倒是楚乐贞在旁边一直当一个听客,是听人说的时候多,自己讲的时候少。
    三姐姐出嫁了,四姐姐也订婚了。往后就要轮着五姐姐这里让二伯娘操心。司徒滢滢笑着提一话。
    司徒滢滢嘴里的三姐姐自然是朱兰敏。四姐姐便是朱兰珍,五姐姐自然便是侯府二房的朱兰惜。
    至于二房的六姑娘朱兰姿,那与司徒滢滢同一年的生辰,她的婚事自然不会着急,还是早着呢。
    四姐姐的婚事,也是三婶娘挑的好。朱兰惜这时候回一话。她笑道:我听长辈讲过,未来的四姐夫可是有本事的人。
    三姑娘朱兰敏嫁得举人。四姑娘朱兰珍的订婚人家,这一回朱家三老爷点中的女婿是武官。这一位武官是忠勇侯府提拔上来的。如今是七品的官身。朱兰珍一进门就能请封敕命的。
    只是文官、武官,这道不同。
    朱兰敏这一边,这婆家的公爹也算得丈夫的依仗。那朱兰珍这一边,这丈夫是侯府提拔上来的,就说明这一位四姐夫的出身并不算特别好。都做官了,年岁搁那里,从前没成婚,这能把婚事落在朱兰珍的身上,只能说这一位司徒滢滢和朱兰惜、朱兰姿的未来四姐夫,那可能也是有一份自己的算计在里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