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页

      杜绵绵与两位小姑子的来往,比着以前在忠勇侯府时还是淡一些。当然逢年过节的年礼来往,这些一一没落下。
    只是人没常常相处,倒底不如以前一般的热络。
    对了,四弟妹,你可是听说了,宫里的那一位表姑娘出一回事情。三太太贾氏又是提一话。
    文秀表姑娘出事情了?杜绵绵还真不知道这一个消息。
    听说落了一胎。那可是二皇孙的子嗣啊。啧啧,也是文秀表姑娘这一位小贵人少一点子福份啊。想一想,这落掉的一胎如果平安生下来,那可是二皇孙的长子,是太子的长孙。三太太贾氏感慨一回。
    四弟妹,你是不知道,这一个消息传回侯府后。母亲那儿是连叹好几回。便是二嫂那里也是连连叹可惜。三太太贾氏是摇摇头。显然对于三太太贾氏而言,她还是盼着赵文秀在宫里更得一些前程,也让忠勇侯府沾一点光彩。
    杜绵绵听着这一些话。她的心中起伏情绪不大。杜绵绵是非常镇静的很。
    杜绵绵不感慨那一位赵文秀表姑娘的前程是不是受影响。她就是觉得坏心眼儿的想着,赵元秀外甥女听着这一个消息时,她是替妹妹难过,还是心头暗暗的欢喜呢?
    不怪杜绵绵这般揣测人心,实是人心经不过考验的。
    在杜绵绵想着这一桩的事情时。
    赵元秀在准备嫁衣。她在给自个儿绣着嫁衣,然后,她手头的针是扎到食指上。血珠儿一下子滚落下来。
    赵元秀把食指搁到自己的嘴里,她是轻轻的咬一咬。
    有一点点的疼。
    可这些赵元秀都觉得无所谓。赵元秀是走神了。所以她会扎中自己的食指。
    姑娘,您没事儿吧。丫鬟很担忧。丫鬟还去拿着药膏来。
    赵元秀瞧着丫鬟拿来的药膏,她是摆摆手,她说道:我这儿无碍,不用药。这时候赵元秀把食指从嘴里拿下,她是在眼前瞧一瞧。血已经止住。
    丫鬟瞧着姑娘的食指上确实不流血,于是也没有反驳赵元秀的话。丫鬟去搁回药膏。赵元秀则是望着嫁衣上,那红衣上的血珠儿。
    血珠儿落在红色的嫁衣上,一点儿也不显眼。那似乎都没有什么痕迹一样。若不仔细瞧,还真是瞧不出来的。
    赵元秀的心情很复杂。
    特别是对于这一桩婚事。侯府来问赵元秀的想法,赵元秀当时是蒙圈儿的。她能提什么要求吗?
    她不过一介孤女。
    她的婚事还不是侯府做主的,是宫里的庶妹给指婚的。
    想一想宫中的庶妹,赵元秀觉得那不像是她的庶妹,她的庶妹如何会这般对待亲姐姐。赵元秀想一想,她觉得万般不能接受。
    唉。赵元秀叹息一回。
    对于嫁给一个傻子的事情,赵元秀已经接受。她除了接受外,她又能如何。赵元秀又不傻,她知道侯府不会为着她一个外甥女去顶撞宫里的妹妹。
    侯府问一问她的意思,也不过是面子情上的功夫。她若真是不识趣,后头一样没好果子吃。
    没得反抗,也反抗不了。赵元秀就是认命了。
    除着认命,她没旁的法子。她没有宗族可依附,她的庶妹给她指一条路,她除着走下去,她已经无旁路。
    妹妹,为什么?这是赵元秀心头的疑惑,她不解,为何她的庶妹赵文秀给她指一个傻子当丈夫。
    天下间哪一个女儿不盼着嫁一个如意郎君。没哪一个人会想着嫁一个傻子。赵元秀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她想不到,她是哪里开罪了庶妹赵文秀?
    在赵元秀想着妹妹赵文秀时。
    东宫,二皇孙的后宅中。赵文秀在坐小月,她落了一胎。只能说这是赵文秀盼着太久的孩子,可她没有保住。
    这一胎没保住,赵文秀心头有一些猜测。可她不敢想,她更不敢去追查真相。
    赵文秀能做的就是养好身体,然后想法子再怀一胎。在二皇孙的嫡妻没嫁进皇家前,赵文秀一定得生下一胎。
    因为未来的二皇孙妃,可不是一般的人物。那一位得乾元帝的看重。在宫里会拿到宫权。一旦有宫权的皇孙妃,那地位超然。
    赵文秀知道的,在二皇孙妃嫁进皇家后,她没可能再生下二皇子的长子。
    机会从来给有准备的人,赵文秀就是那一个想抢想机会的人。
    也盼着姐姐出嫁能顺利。赵文秀轻声的呢喃一回。给嫡姐指婚,还是指一门这样的不好婚事,赵文秀的心头也是盘算过。
    可在利益面前,赵文秀最后还是低头了。
    只能说赵文秀是一位非常适合皇家生存的女子。一切向利益看齐,知道在宫里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一个能有继承权的子嗣。
    乾元二十二年,秋。
    朝堂一片轰动,在北边的太子殁了。这一个消息一传到京都,那是各方云动。
    司徒弘光最近很忙碌,哪怕衙门差事忙碌完后,他也没有早早下差归家。这是表现给上头看。没差事,也得寻一些差事来忙碌。
    司徒弘光在一天的忙碌后,他是拖着疲乏回家。
    回家后,有一盏灯在守着他。
    杜绵绵迎着回来的丈夫,有热水让丈夫沐浴,有温方细言的关怀。有可口的饭菜等着与丈夫一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