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页

      谢惜时却笑了,如春日山巅之上的积雪初融,你放心,这与你无关,这其中的原因暂时还不能告诉你。
    噢,陈念春知道谢惜时不会瞒着她,无论是长陵是有什么打算也好还是谢惜时自己想罢工了也罢,只要这是谢惜时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因为被她所连累那她就能松一口气。
    长陵世家一拖就是一个月,期期艾艾的就是没个准信。
    吴国的使者是第一个受不了的,腰间的金穗被他拂袖的动作震得仿佛风中摇曳的灯笼,他昂着头气呼呼的留下一句,终究不如王氏之人高瞻远瞩,当真是鼠目寸光,白白浪费这许多时日!说罢,便骂骂咧咧的当夜就安排了船只往吴国去了,当真是如他自己所说,这长陵是一时半刻也待不下去了!
    这外边的诸多响动,陈念春这边知晓了个分明,一边坐在窗边吃着北边送来的最后一茬葡萄,一边同谢惜时聊着。
    你说,这吴国的使者如此没耐心,怎么担得起使者这个职务,就连我这个摄政王和那边的魏国太子都还没走呢,他们只派了个使臣怎的就这般急切。
    谢惜时的目光一闪,莫名的想到长陵族会之时老族长对他说的话,神色一动,那想必是吴国的使者有不得不回去的原因了。
    陈念春被他这么一提醒,顺着他的思路一想,也想了个明白,这吴国的使者就是做出了这样一副样子才好名正言顺的回国去,一顿,又道,想必这其中的原因更多的是吴国境内出了什么要紧事,比待在长陵等这个结果还要重要。
    谢惜时颔首,灯火之下睫羽的阴影里眼神晦暗不明。
    陈念春还在掰扯着手指数着,这吴国的走了,还剩下魏国,郑国,蜀国,还有我们楚国,再一个个的否认,郑国的国力太弱,就是长陵诸世家皆去了这尊小庙也容不下这诸多大佛,蜀国的风评不好,长陵估计是瞧不上的,嗯,还剩下魏国和我们楚国。
    这类牵扯到长陵内部的重大问题陈念春从来不会去问谢惜时让她难做,只是自己在灯下看着自己的手指苦苦思量着。
    那边的谢惜时却突然起身,给陈念春留下一句我去一趟谢氏老宅便匆匆就往外走,陈念春启唇,却终究是什么都没说,只是扒着门朝着谷雨喊道,给你们郎君找件斗篷来,夜里天凉。
    去得太匆忙,谢惜时甚至来不及等谷雨连滚带爬的从房中取斗篷,便翻身上马,迎着更深露重满面寒风一路疾驰。
    等到面色凝重的赶到老宅之时,径直就往老族长的的书房赶去,他向来就是谢氏说一不二的少家主,今日这浑身的气势冷冽得像是九州山巅冒着寒气的圣像,门口的仆从别说是阻拦了就是大声喘气都不敢。
    就这般畅通无阻旁若无人的往里去。
    他进去的时候,老族长正敞着胸怀斜倚在榻上手上捏着一杆烟枪,惬意的吞云吐雾吹着晚风,榻下跪着的婢子正轻柔婀娜的替他捶腿。
    面前陡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大活人,这大活人还是自己最引以为豪的孙辈,老族长一口气没喘上来,登时被烟呛得不轻,跪着的婢子连忙起身替他拍打后背,而老头子却在这孙辈清凌凌的视线下又羞又恼的将人拍开。
    好不容易将人呵斥下去,自顾自的平稳下来呼吸,老族长这才清清嗓子将自己的衣襟拉好,重新躺回榻上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问道,雪君,这么晚了,你怎么来了?
    谢惜时扯扯嘴角,也没拆穿这个老头子掩耳盗铃式的自尊心,开门见山的问道,您是改变主意了?他说的是吴国使者走了的事。
    您之前曾告诉我,长陵最好的选择就是吴国,那为何您又改变主意了呢?谢惜时垂下眼睫。
    老族长没有回答,只是有些惆怅的吸了一口烟。
    过了好半晌,才开口道,这是我判断的失误。
    吴国如今势大,国土面积在侵吞赵国之后扩张了整整一倍,他们急需人来替他们做这笼络民心稳定疆土的事,我们长陵一旦入主,那便是解了吴国的燃眉之急,我们也不愁长陵儿郎抓不住这个机会。
    但是,老族长叹了口气,吴国还有王氏一族,我老了也扶持不了长陵多少年,悟年道元的心智资历还不够,我走后对上要压下王勉那是难上加难,去吴国不是明智之举。
    老族长的言下之意似乎很明确,谢惜时刚要开口就听见老族长又道,雪君,你也不必多想,你想要的从小到大从来就没得到过,你从懂事起除了学习就是为谢家的事操劳,为族中事退让,你退让了这么些年,也够了。
    你如今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未来有期望,我就放心了,不然我就是死也无颜见你爹娘阿祖。他的眼神里带着欣慰。
    谢惜时幼时父母在外巡游的路上不甚遇上天灾为疏散当地的百姓双双死在了那场洪水中至今连遗体都没有找到,他的亲兄长阿姊皆是为谢家殒命。
    那时的他才三岁,小小的身躯乖巧的跪在一排棺木之前,几乎淹没在并不合身的孝衣中,刚开始还瘪着嘴拍打着棺材找母亲,他哭得嗓子都哑了,父母亲也没有从角落里出来将他抱在怀中柔声哄,直到后来天生聪明的他在大人的反应和交谈之中明白了这棺木之中只有母亲的几件衣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