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页

      滚出去!
    木筠晚将孩子往常晟怀里一塞,绝望到极致反而变得无所畏惧,她指着到处挂着的白幡,指着白灯笼,笑得愈发放肆:你好好看清楚,柔妃,什么柔妃?她早就死了,你醒醒吧!
    常晟想要制止,但已经晚了。
    李鸷听到木筠晚的话,面色骤变,他走上前一把掐住木筠晚的脖子,怒火从黑眸中喷涌而出:你再说一遍!阿篱没有死!
    木筠晚快要不能呼吸,脸色涨得通红,她看着面前的男人,一个抛弃理智,偏执到欺骗自己的男人,就知道完了,他们都完了。
    殷殷篱,在封后大典那天就跳跳湖死了咳咳李鸷让她说,却又在她说话的时候收紧手指,木筠晚双脚已经离地,不停地用手拍打着李鸷。
    常晟见状赶紧跪下,哭道:陛下,柔妃娘娘是已经死了,您再怎么欺骗自己,也没用了,人死不能复生,您节哀吧!
    他跪地磕头,宫人们也跟着磕,孩子在怀里哇哇大哭,有什么刺激着李鸷的大脑。
    他忽地松开木筠晚,转过身去。
    背后除了躺椅,空无一物。
    方才那个趴在他怀里笑着的女人不见了,仿佛从未出现过,他抬头,看到映目的白,转过身,还是飘满眼眸的白绸。
    低头去看,那女人捂着自己的脖子不停地咳嗽,眼泪也在落。
    她是谁来着?李鸷抚了抚额头。
    哦,是他母族的贵女,他封的婉妃。
    他原本要封她为皇后的,只为了替殷篱挡一挡风头,他不喜欢她,也不在乎她死还是活着,等到朝臣忘了殷篱做的那些错事,木筠晚会死在后宫,殷篱顺理成章地便成了他的皇后。
    可是呢。
    可是啊,殷篱在那日跳湖了。
    李鸷退后一步,在人群中寻找那抹身影,可是不见了,他再也看不到殷篱了,那个在假山后躲避他,在小筑里依赖他,在森林里保护他的殷篱,再也没有了。
    她怎会原谅他。
    她用死逃离他。
    金槛羽翼丰满,带着兵打过来了,她将一切交给了那个孩子。
    已经安排好了,她该走了。
    没有一丝一毫是该为李鸷而留的。
    李鸷骤然回神,恍若隔世,呵地轻笑出声,向后瘫倒在躺椅上。
    城门处,早已对皇帝感到失望的人,亲自打开了城门。
    城外,千军万马,声势浩大,为首的人牵着缰绳,骑在战马之上,长刀映着火光,衬着那双漆黑的眼,燃起无尽的野望。
    李问奴倚在城墙上笑。
    你可回来了。
    第七十五章 大结局
    三更天, 大军连夜赶赴安阳,一刻都未停歇,原本打完冀城修整一日更妥当,可带兵的到底少年心性, 如今胜利就在眼前, 他倒是坐不住了, 与麾下大将笑着说声辛苦,就这样策马扬鞭,直接兵临城下。
    李问奴站在安阳城头,夜里的风不太冷, 小暑刚过,夏日微风和暖惬意, 将她纹云织金霓裳吹得有如仙姿飘逸。
    城下兵马整列有序, 旗帜飞扬,照明的火把将旗帜上的字映得异彩夺目, 赫赫一个荣字, 铿锵有力。
    为首的少年拉着缰绳,身下桀骜不驯的烈马打着响鼻,他轻轻一拽,兴奋的马儿被驯服地踢了踢蹄子, 立刻便得乖巧安静。
    李玉鞍抬起了头, 与李问奴的视线在火光中相撞。
    看看他这心急的样子, 心性还有得磨练呢!李问奴虽是这样说,眼里心里却都是欣赏。
    邓澄烨刚刚打开了城门,与那少年有过交流, 此时只是但笑不语地立在李问奴身后, 并不多话。
    公主认定了眼前人, 眼前人此后就是大盛的帝王,帝王心性又岂是他可妄议的?
    邓澄烨调来五城兵马司亲自为李玉鞍开道,这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如果是一年前,公主李问奴找到他并告诉他,说要扶持李玉鞍上位,邓澄烨绝不会搭上身家性命跟她去冒这个险,即便他倾心李问奴,甘愿拜倒在李问奴的石榴裙下。
    只是皇帝赐婚圣旨一下,他被迫与李问奴绑到了同一根绳子上,就算心中再如何不看好李玉鞍这个半道出家的皇族之子,也不得不站队到李问奴这边,为他成事而鞍前马后。
    导火线是燕世子之死。
    靖江王带兵征战西凉,在边陲浴血奋战,凭着老迈的身躯为大盛夺回失地,却得到儿子葬身安阳的消息,靖江王忠君爱国不假,可亲子死得如此不明不白,还被皇帝压住消息隐瞒死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父亲,又如何咽得下这口气?
    所以他反了。
    大盛这些年积压的民怨不少,如滴水汇聚成山川河流,一人举旗,百人呼应,不过是六年来忍辱负重埋下的暗棋而已。
    计深远啊,邓澄烨只能这么说。
    李鸷得了皇子,就连他也以为荣王李玉鞍再难成事,紧接着靖江王府大火,又将局势扳回至这一头,若说无人做庄搅弄风云,他是不信的。
    早有人想到这步了。
    所以燕无意才会将那枚从不离身的玉佩交给李玉鞍。
    如果不是看到那枚玉佩,靖江王怎么肯信是李鸷要置自己儿子于死地,以大火害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