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页

      殷篱笑了笑:那是自然。
    第六十七章 离
    刚进四月, 天气渐暖,连拂面的风都变得和煦许多。
    如是往年的四月,安阳城内城外的名寺古观,高台楼阁, 怕是早就挤满了赏景踏青的人。
    身处天子脚下, 一砸一个世家贵子, 吃喝享乐,那是绝不会落于人后的。
    今年却不一样。
    富贵人家连个大点的喜事都不敢办,都是在避风头,害怕什么时候一个不小心就触怒了天颜。
    虎门关失守了, 到四月初,飞来的军报上清楚地写着, 大盛已失二州七城。
    原定的三月春猎早已取消, 西凉战事频频受挫,让李鸷焦头烂额, 他不好过, 朝臣的日子也不好过,从年初到现在,整个安阳城都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更有甚者, 民间竟然出现了不好的传言。
    说李鸷弑父杀凶, 天理难容, 老天爷要收回他的皇权。
    谣言是从市井里传出来的,到李鸷耳朵里,又是添油加醋又是煽风点火, 李鸷勃然大怒, 为此杀了一批关了一批, 朝臣百姓都感觉到那种风声鹤唳的压迫感。
    虎门关周边两城的守备军早已经增兵过去,但这次西凉敌军像是早有准备,来势汹汹,纵观大盛如今有谁可与西凉铁骑争锋匹敌的,想来想去,也就只有远在江南的靖江王了。
    李鸷起初不想用他,一是因为他本就忌惮这个有从龙之功的外姓王,可如今虎门关已经失守,再这样保守下去,等到西凉冲破了涵云山这道天然屏障,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下旨之前,李鸷召燕无意进宫,在宣承殿里待了两个多时辰,第二日李鸷便下旨让靖江王赶往西凉边境,只不过靖江王带的兵则全部留在靖江。
    靖江终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李鸷又调遣了三路兵马就近支援涵云山前的岐县,这次李玉鞍再次领命出征,李鸷没有像上次一样直接拒绝。
    下朝后他去了紫宸殿,将李玉鞍在朝堂上请命所说的话尽数说给殷篱听,殷篱听后静默良久,最终只是回头看着他。
    到时候让我去送一送他吧。
    李鸷见殷篱这般安静,觉得她做出这个决定是不情愿的,抚了抚她脑后的头发,犹豫一瞬道:你若是担心,朕就留他在京里,这次燕无意和商练都不去,没人在他身边保护他,朕也的确不放心。
    他说的恳切,其实殷篱心里清楚,若是真的亲生儿子,李鸷万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次调遣靖江王,李鸷调将不调兵,靖江王到西凉战场上面对戚家军,定然不会太顺利,可金槛在江南五年,与戚横云和靖江王都熟识,李鸷之所以松口要放金槛过去,定然是希望他能从中起个润滑剂的作用。
    而燕无意是决计不能离京的,靖江或许还在他可掌控的范围之内,西凉就太远了,李鸷不放心他们父子聚到一起,哪怕靖江王未带一兵一卒。
    殷篱摸透了李鸷的心思,脸上却难免露出无奈的表情:算了,他愿意闯就去吧,总不能因为我的担忧,就让他失去大展宏图的机会。
    她摇了摇头:只要你肯放心就好,毕竟外面总是传些风言风语,说要立他为太子,野心这个东西我瞧不明白,也不能保证什么,皇位是你的,该有的防范要有,别因为他是我们的义子,就事事放松警惕。
    殷篱这是为李鸷考虑,李鸷当然高兴,紧绷了几日的事情今日终于有了定论,他也跟着放松不少,顺着躺在殷篱的腿上,他闭上眼睛,舒适地喟叹一声:想不到你还会为我着想。
    窗外起了风,天也阴沉下来。
    乱流卷着春花扑打在窗棂上,发出咔咔的声响。
    殷篱恍惚了一下。
    她伸出手落在李鸷额前的头发上,头发束成了髻,在耳鬓延伸处,有一根白发。
    感觉到头发上的触碰,李鸷睁开眼,疑惑地看着她:怎么了?
    殷篱指了指他那根头发:你有白头发了。
    李鸷闻言一顿,立刻坐起身来,他脸上虽无表情,但动作看起来有些焦虑,踩着乌舄下地,他走到殷篱的妆台前,弯着腰对着镜子去看。
    那是一根不太明显的白发,但李鸷还是找到了。
    看到白发的那一瞬,他的神情似乎有些疲惫,连挺括的肩膀都有些微的塌陷。
    再高高在上的人,也是人,是人便有七情六欲,便有喜怒哀乐。
    李鸷起身走回来,坐在殷篱身前,轻轻地叹一口气:朕与你有过两个孩子。
    有什么刺痛了一下。
    殷篱眼中懵懂:没听你说过。
    李鸷回过头,看着还是那样年轻的殷篱,忽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事情过了五六年,但又仿佛还在昨天,他看着殷篱,他发现她已经不会痛了,可李鸷每每想到那两次错失的骨肉,都会觉得万分遗憾和难过。
    尤其是在自己怎么都得不到一个儿子之后。
    如果殷篱怀的那两个孩子,就是男孩儿呢?
    他总是这样想。
    朕与那两个孩子没福分,都是没三个月便没了,这是你的伤心事,朕不愿说与你听。
    殷篱低头抚了抚自己的肚子,声音低闷,听着像失落:我是因为那两次小产,才不能有孕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