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老太君招手让乔瑜坐到她身旁,“团团,今日中秋按理我们这样的人家该进宫过宴。祖母如今年岁大了,太后娘娘怜惜祖母腿脚不便免了进宫。二郎今日事忙进宫也不会待太久,你三婶婶不在家,让你一人进宫祖母和二郎都不放心,故而啊,这次宫宴咱们便不进宫就在家中过节,待下次中秋宫宴再进宫。”
    长公主的女儿福安县主为嫁二郎不惜给二郎下药,那长公主驸马在世时便养了无数面首,其女自小耳濡目染,早听闻福安县主比其母亲更为荒唐。
    与人厮混被发现还想泼脏水给二郎,无耻之极。
    那福安县主能用下药来逼迫二郎,便不是什么正经女子,想用下三滥手段进程家,休想。
    二郎这媳妇与打听来的姚家女相差甚远,这等性子入了宫就怕那福安县主耍阴招欺负她,到时还没人庇佑团团。
    乔瑜:“团团,陪着,祖母,开心。”
    乔瑜巴不得不进宫,虽然她喜欢书中女主,但她如今这身份与太后女主怕是好不了,还是少见为妙。
    说着,二房夫人与五姑娘也来了,母女款桂花绒簪,因配色的偏差,二人戴上,一个庄重沉稳,一个灵动俏丽,却又能一眼看出是母女来。
    簪子做的好,众人对着乔瑜又是一通夸赞,夸的乔瑜脸颊通红,垂着头越发不好意思。
    二房夫人笑着道:“好了好了不说了,瞧把我们二郎媳妇给夸的,都不好意思了。”
    说完,二房夫人对老太君道:“母亲,今儿府上事忙,儿媳怕一人忙不过来,五娘你也知晓,刚学管家什么都不会,不若让二少夫人在旁协同儿媳。”
    老太君颔首:“去吧去吧。”
    三房夫人不在家,府里便由二房夫人暂代管家,给老太君请了安后,二房夫人领着乔瑜和五姑娘走了。
    二人跟在二房夫人身后一忙活就是一上午。
    乔瑜看的出来二房夫人这是趁机在教导她和五姑娘管家之道。
    发现她对管家一窍不通后反而越发细致的教导。
    因书里女主是太后,剧情走向和发展主要写宫里以及摄政王男主,男二也写的多,但都在朝堂。
    男二家中的事几乎不曾写到,但就她嫁进来相处了看,主子都是好相与的。
    她也庆幸不已,果然她不闹事,这日子就好过,往后也要谨遵这一点。
    到下午申时家宴时,程怀瑾并二房老爷还有二房的三公子一道回来。
    二房三公子也入朝为官,据说是在二公子手下做事。
    二房还有位庶出的六公子,年岁不大,规矩跟在二房老爷身后。
    到青松苑却见老太君脸色不大好,好似还哭过。
    程怀瑾走到老太君身旁,问道:“谁惹祖母不快了?”
    老太君压下心中哀伤,颔首道:“谁能惹祖母不快,好了,人都回来了开席吧。”
    用席时老太君明显心不在焉,但她不说众人都不好再问。
    二房一家是庶出,在老太君这个主母面前向来拘谨,不如嫡出自在。
    唯有二公子和二少夫人能开口,然刚刚二公子已经问了一次却被搪塞过去。
    乔瑜不知发生了什么,只埋头用饭食,陈家厨子做菜当真是没得挑,更别说还有美味的螃蟹。
    程怀瑾瞥了眼身旁没心没肺正与螃蟹较劲儿的新妇,那神情专注的,怕是此时即便打起来也不会扰乱她。
    一顿饭吃的有些压抑,老太君没什么胃口散场便较快,怕是唯有乔瑜吃饱了,其他人都只食了个半饱。
    饭后老太君便将众人打发走,独留下二公子和乔瑜,“二郎,你若此时还得空便带团团去外面走走,今儿街上该是热闹的,团团第一次来盛京,带她去玩玩。”
    “孙儿明白。”
    从堂屋出来,二公子并未急着离开,而是等了会儿,过了会儿伺候老太君的柳嬷嬷走了出来,见礼道:“二公子,二少夫人。”
    “嬷嬷,祖母被何事烦扰?”
    柳嬷嬷看了眼内室方向,“不瞒二公子,老太君下午收到三老爷送回来的信,郑家老太爷、老夫人,去了。”
    “三老爷信中提及,三夫人哭晕好几回,两个老人一块儿走,停灵、讣闻、诵经怕是要个把月,三老爷要回盛京述职,大概过几日归家,三房夫人和几位公子小姐怕是要忙完才回来。”
    二公子听闻,道:“劳烦嬷嬷多费心劝劝祖母。”
    “老奴省的。”
    从青松苑出来,乔瑜一直跟在二公子身后,打从她嫁进来便没见过三房一家,只听说他们有事出门去了。
    五姑娘无意中提过一次,说是三房一家回郑家是因郑家老太爷病重怕是熬不过去,到没想到郑家老太爷和老夫人一块儿走了,造化弄人。
    程怀瑾看了眼心无旁骛专心走路的乔瑜,今儿个家中女眷头上的簪子他都瞧见了,手巧是真,就是人憨了些,也不知怎样的人家能养出这样憨傻的性子,察言观色是一点不会。
    不过也因得她不会察言观色埋头憨吃,祖母心中不快却见她那吃样,也用了半碗饭半碗汤。
    “你若无事平日可多来陪陪祖母,祖母未出阁前与郑家老夫人情同姐妹,后还定了儿女亲家,郑家老夫人的离逝,祖母怕是要伤怀许久。”末了又添了一句,“无需多言,陪着她老人家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