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79

      凰涅天下 作者:君朝西

    分卷阅读679

    “或许过不了几年,就能安装到马车上,于是有了计程车。”卫希颜这么说道。

    当然,要将计里器精细到马车能安装的地步,大概还需要很多年,但有没有计程车并不是她关心的,她希望翰林天文学院的翰林院士们能尽快将航海经纬仪发明出来,好吧,目前来说这是奢望……值得高兴的是,海船的计速单位确定了,最新建造的水师乙级战列舰(50-60门炮,两层火炮甲板)的巡航时速能达到每小时9节附近,即18浬,1节代表时速2浬,折合陆地3.9里(指宋里)。

    之所以用“节”,而不直接用“浬”,这是口头上的隐晦,卫希颜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廷水师战舰的速度都应该是个秘密。

    当然,采用“节”还有一个原因,在记里车没有制造出来前,南洋水师官兵测速是用带浮标的绳索,上面打了等距离的结,在战舰航行时向海面抛出绳索,再根据每小时拉出的绳索长度来计船速,看绳索上有几个“结”,于是,“结”成了海船的速度计量,禀报给枢府前,第二舰队的都统制王彦恢说,这个“结”字笔画太多,不如改为“节”,又好记又好写,范汝为一拍大腿,说“就这么办”。

    卫希颜看完这份禀事札子后,默然一阵子,不由敞声而笑。

    这并不是她的引导。

    然而,历史却惊人的相似。

    只不过,换了地点,换了人。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

    1、为什么船要用“海里”计速,而不是陆上的公里?

    这是因为,船在水上移动有两种速度,一种是对地速度,指静水状态下,可以用公里表示,但这是理想状态,不能精确地表现船对水的速度,于是有一个船舶对水的速度,就是“节”,这样才能得出在流动的水上船的真正速度。

    2、海里是海上的长度单位。

    在航海上,规定1纬度对应的经线长度为1海里,但是地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球体,故而在不同纬度上,经线长度各不相同,这就产生了不同长度的海里,所以后世各国的海里长度也不相同,中国规定,1海里=1.852公里。

    3、节是国际上通用的海上速度计量单位(包括航速、海水流速、海上风速、鱼雷等水中兵器的速度计量):

    以绳索计量船速有书面记载可考的,是在16世纪,英文是knot,是“结”或“节”的意思,汉译取为“节”字。

    4、宋代贡举诸科的考试内容:

    九经:《易》、《书》、《诗》、《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三传: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学究:试一大经者加一小经,每段举一句,让考生默写出上下文,以“通”或“不通”为评价。

    ☆、枫阁析战

    临安,枫阁。

    天气晴好,几乎看不见一丝浮云,阳光洒落在满园的枫树上,将斑斓的色彩映照得越发炫目,红的绿的黄的,深深浅浅,一层又一层。

    庭院最前的枫树下置了一张蝙蝠流云的围栏榻,名可秀和一个容貌十分俊雅的男子对坐下棋。戴着面具的铁丑静静地侍立在榻后,手中拿着炭笔和硬板纸,似乎在记棋路,又似乎是在记筹。几丈开外起了红泥炉煎茶,名雅时不时端着漆盘上前换茶,又悄无声息地退将开去。

    和名可秀下棋的男子年约三十五六,穿了身月白色暗花纹锦的交衽宽袖襕袍,没有戴幞头,只用长长的绸带束着发髻,柔软的飘带垂落在肩后,丰采致致。

    他随意地靠在长榻的围栏上,一只修长洁白的手掌握着黄铜棋盅,不紧不慢地摇晃着,姿态悠然的好似一幅画。

    两人一边下棋,一边研讨着经义。

    这人正是《西湖时报》社的社首,当朝名士苏澹苏云卿,号明镜,出身于大宋名门苏氏。

    大宋最有名望的苏氏有两支,一为眉山苏,即苏洵苏轼那一支;二为泉州苏,即哲宗朝宰相苏颂这一支。

    苏颂深通经史百家,学识渊博,举凡图纬、阴阳、五行、星历、山经、本草无不钻研,而尤以经学、天文学和医药学成就最著,苏颂七子都是饱学之士,尤其孙辈中出了个不拘于行的苏澹,几乎承继了祖父的博学多才,不仅经学深醇,同时于阴阳、五行、算学、天文、地理等方面也颇有造诣。

    苏澹十九岁即中进士,但只在太史局任官一年便辞官而去,从此四方游学交友,和洛阳名士尹焞、邵伯温、朱敦儒等人以学论交,又和杨时、胡安国等儒学名家论经辩道,更西入巴蜀和谯定论学,行迹遍历大江南北,声名也闻于儒林,却隐逸不出世,直到建炎立朝,方以《西湖时报》的社首赫然现身于人前。

    朝廷下诏征辟他为太学博士,苏澹领旨执教,却辞却职俸,因此赢得清名,朝野赞誉他“治学不慕利”,其后又兼凤凰书院的客座经讲教授,在太学和书院主讲《易》和《孟子》,讲学妙趣横生,又深入浅出,深得学生爱戴,尊称明镜先生。

    但朝野鲜少有人知道,这位当朝名士竟和名花流的现任宗主是学出同门的师兄妹,只不过,一个是文武兼修,一个却是专研文而不攻武。

    若论经学造诣,苏澹长于《易》和《孟子》,而名可秀长于《论语》《墨子》,当然,两人对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杂家之学也多有涉猎,因而闲暇之时经常探讨学问,多有获益。

    两人这会下的是双陆,原名“波罗塞戏”,据说源自天竺,在三国时代流入中国,南北朝时盛行,唐代风行权贵阶层,宋代更加普及,在繁华城邑的茶肆里,多半都会备下三棋——围棋、象棋、双陆,供客人消遣玩耍,不仅在大宋风行,就连以前的辽国和现在的金国都有很多权贵是玩双陆的高手,并分出了很多流派。

    此时名可秀和苏澹玩的正是双陆中的一种有名流派——广州双陆。广州双陆的玩法是由双方各执十五粒椎形棋子称为“马”,棋分黑白,又有两枚骰子,由黑白双方轮流掷骰,根据骰点的倍数行棋,以拈马先尽为胜,即最先将对方的棋子全部移离棋盘者为胜。

    这广州双陆的妙处在于技巧和运气各占一半,由掷骰决定棋路

    分卷阅读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