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34

      凰涅天下 作者:君朝西

    分卷阅读334

    千克的手感为止。这样自然会有偏差,但应该只是细微之差,不影响大局。

    卫希颜将这块铜锭规定为一千克的标准计量锭,又吩咐沈元等人按此标准锭制出10克、100克、500克等标准锭,然后由工匠测量一斤等于多少克。经测,1宋斤约合640克。于是,新旧单位的换算公式便出来了。

    卫希颜又考虑到时间标准的统一。

    她约摸记得时间是以光速来定标准,她自然无法做到。但中国古代的记时单位已有“时辰、刻、字、秒、忽”,卫希颜用沈括当年改进的漏壶进行测算,计出宋代1刻相当于15分钟……

    古代计时的“一个字”等于300古“秒”,卫希颜经计数后,惊讶地发现“一个字”约合现代的5分钟——那即是说,中国古时的“一秒”与现代的一秒相差无几!这是巧合,还是蕴含着东西文化传播的某种规律?

    卫希颜无心思考这问题,立即向众工匠引入了“分、秒”的时间单位。她不由忖思:或许可以和沈元商议,看能否制造一个摆钟出来?

    沈元、高宣作为学科技艺的佼佼者,思维向来缜密,对于计量标准的革新,若换了旁人来做,以此种方式确定必会引起二人的质疑。两人若真要卫希颜说出个原理来,她定然头痛。

    但她在火炮技术上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和涉及机械、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先进学识让沈、高二人钦服不已,心理上自然而然将这位大宗师当成沈括那般的百科全才,哪知道卫希颜纯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拿来主义者”!

    其后卫希颜又引入奇妙的计数方式,让沈高二人愈发觉得她深不可测,加之卫希颜举手投足间自然散发出的威凌气度,以及身为大宗师的威望,让人不由自主地折服,即使偶生质疑,也因对卫希颜的盲目信任而泯灭下去。

    因此卫希颜的革新竟轻而易举的被众人认可,迅速在火器工坊中使用开来。

    卫希颜此时并未考虑到三大计量标准要在官方和民间推广,因度量衡牵涉民生较广,且涉及到朝廷税收的计量,极其复杂。因此,她仅要求火器坊的工匠们按此标准施行。

    其后,她在推进军器监改革时,为统一所有军械装备的规格,要求临安的军器监,以及各州负责军械制造的都作院、作院均按新计量标准实行,并颁发标准尺具和换算手册,强力推进。

    建炎三年时,为提高军械生产的质和量,卫希颜将一部分作院与都作院承包给具备实力和信誉的大商家经营,并严格要求这些私营化的军工坊必须执行新计量标准,否则,生产的军品概不接收。渐渐的,这套计量标准便随着商业活动流传推广开去。

    又过了几年,新的度量衡在民间使用愈来愈广泛。名可秀在此基础上,要求政事堂颁布政令,全面推广新的度量衡标准,并规定新旧度量衡的换算公式,旧的度量衡仍允许民间同时使用,但官方交易必须使用新标准。

    经此后,新的度量衡得到官方确定。于是,一场涉及广泛的计量标准变革便以这种“由下而上”的方式平稳过渡、水到渠成。

    再之后,这套计量标准通过海商流传到海外,成为通行诸国的“国际标准”。

    *********

    卫希颜在蠡山岛极其忙碌,工匠尚有两班轮倒,她却是不分昼夜全天工作。好在她的凤凰真气修为已臻九重,无需睡眠,只需冥想半小时后便又回复到神采奕奕。

    工匠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卫希颜均能根据她对武器军械的熟悉给予解答,不能解答的便给出一个思路,反正她只需抛个引子便成了,至于理论过程的完善那是属于沈元这类科学家的任务。

    临走时,沈元、高宣等人依依不舍,恨不能将卫大宗师的脑子剖开,将里面的东西全部倾倒出来。

    卫希颜回到临安已是十一月,江南的天气北风劲摧、寒霜结庭。

    京城大街上却依然人来熙往、喧嚷繁华,似乎寒冷的天气并未影响京城的商流物通。酒楼茶肆热闹如故,酒客茶客们围聚在一起热议沸腾的均是十二月将举行的武举。

    武举从宋仁宗时开设,在唐朝武举的基础上,规定不仅要考弓马,更要考军事策略,后又设立武学,意图通过武举选拔文武全才,再经武学培养出儒将,与唐代武举相比无疑理念上更先进。

    但是,由于宋朝自开国初便实行“崇文抑武”和“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统兵体制,造成武进士的地位远不如文进士,历代武举参考和录取的人数均少,甚至出现武进士不愿从军的情况,武学也因入学人员少,办一阵又废一阵,颇经坎坷。

    这样的武举自然难以引起大宋人的关注,但卫希颜在兵改方案中提出的武举和武学改革,却引起了热议之潮。

    十月十五,朝廷向各州颁发武举文告,着令在本州报名、京师考试。

    这时,卫希颜以大宋军律的形式已确立了“帝国国防军”的称号,并赋予“帝国军人”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又由一系列敕令和措施重树军人的地位。军队的改革轰轰烈烈拉开,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的气势。

    军队遂成宋人目光关注的焦点!加之靖康变激发出宋人前所未有的知耻奋进之心,大江之南的婉约词一改而变为慷慨激昂,南廷的从武之风便如江潮般涌动起来。

    武举在此时举行,自然引发民间热议。

    “听说这次武举的主考是国师卫相大人!”

    “如中了武进士,岂不成了国师门下?!”

    “听说这次的武举考试与以前大不相同。”

    “如何不同法?”没有看文告的人便急急问道。

    “以前武举先考弓马,再试策问。这一期的武举分出了‘绝伦’和‘谋略’两科,前者以弓马武技为主,文采不行也有中举希望;后者重在兵法谋略,武技不出色但兵法布阵精通的也能中举……”

    “若是既精武技又通谋略呢?”

    “嘿嘿,这一点咱们国师大人早料到了!文武全才的武子,可以同时报考绝伦科和谋略科,两科的考试时间相错,报考后不用担心会赶不及时间。”

    “听说国师提议:武举同赐进士及第,设状元、榜眼和探花,已获皇上圣批!”

    一时喧声大作,说者听者均是兴奋。以前的武举前三名只授职,而不赐进

    分卷阅读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