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页

      老赵应喏一声,领着他们到临水的座位里坐下。
    李霁看了看四周,只见这食肆比昨日那去处雅致许多。从座位望出去,一片荷花在月色下开得正盛,虫鸣阵阵。
    食肆各处角落里点着驱虫的艾草,凉风吹着,倒也舒服。
    “老赵这里的菜色与老曾那边不一样,各有各的可口。”漪如如数家珍,“明日,我再带你去别家,把这夜市吃遍了再回去。”
    李霁看着她:“如此说来,这夜市的铺子你全都认得了?”
    “也不能这么说。”漪如谦虚道,“毕竟不好吃的到底是多数,我只认得好吃的地方。”
    李霁淡淡笑了笑,没有言语。
    大约是地段好,这处食肆比老曾那边热闹,虽然夜市里真正热闹的时候还未到来,但二人边上已经坐了几桌。
    临近的一桌,操着北方口音,显然是外地来的游人。
    “……这扬州,连夜里也有许多消遣的去处,果然名不虚传。”一人道,“北方有长安洛阳,南方大概就属扬州是翘楚了。”
    “那也未必,我看广州愈发繁华,假以时日,想必不遑多让。”
    另一人道:“兄台刚从长安而来,不知那边可有大事?”
    “长安那等去处,每日大事小事多了去了,什么时候停歇过。不过要说十分特别的大事,倒是有一件。”那人喝着酒,不紧不慢道,“近来,北宁侯崔珩破了南匈奴,诸位可知道?”
    漪如正在喝茶,听得这话,倏而怔了怔。
    第二百一十二章 食肆(下)
    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对于漪如而言,崔珩都并不是一个要紧之人。
    因为上辈子,他出名的时候,漪如也大约这是这个年纪。
    之所以漪如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他死的日子,跟她接近。
    那时,她病重躺在榻上的时候,听到来给自己送饭的尼姑们在闲聊,说崔珩战死了。有一位尼姑惋惜道:“当真是可惜,听说他只有十九岁,跟这位严女君相比,也不过大了一岁。”
    崔家,是一个将门。
    崔珩祖上世代投身行伍,立下过不少功勋,在朝中颇有些威望。不过崔家和严家一样,一向子息单薄,到了崔珩的时候,已经是三代单传。
    崔珩的父亲曾经因为破鲜卑,被封为北宁侯,但没过多少年,患病而亡。朝廷为了抚恤孤寡,就让崔珩嗣爵。于是,崔珩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已经当上了北宁侯。
    在京城里,贵人多如牛毛,北宁侯这爵位并不太高,崔家也并不起眼。如果没什么意外,崔珩大约会像别的许多侯爵之家的后人一样,不太出名,但可以靠朝廷奉养衣食无忧地过一辈子。
    但崔珩却颇为争气,在十八岁的时候投身行伍,并以一己之力破了南匈奴,一战成名,轰动天下。
    恰如现在。
    漪如听着那些人聊着崔珩的事,有些恍惚。
    “怎不吃了?”李霁发现她出神,推了推面前的盘子。
    “阿霁,”漪如问他,“你知道崔珩么?”
    “知道。”李霁淡淡道。
    漪如并不意外。
    长沙王和李霁虽然远在广州,但必然消息灵通。崔珩的事,当年漪如即便身在宝相庵,也能从尼姑们的议论中知道一清二楚,而李霁这样的人,想必会比她和旁边这几个游人知道得更早。
    漪如正要再问,忽而又听一人道:“说到少年英雄,我便想起了长沙王世子。这二人年纪相仿,一南一北,也不知谁人有能耐些。”
    “那还用说,当然是北宁侯能耐些,他对阵的可是南匈奴单于。”一人道,“千军万马,真刀真枪,可不是杀几个倭寇水匪可比的。”
    “这话不对,杀倭寇水匪就不是真刀真枪了?”另一人道,“长沙王世子那水师,可也是数万之众,据说出征时,大小船只将珠江口都摆满,这不也是千军万马?”
    “那毕竟是不同。倭寇水匪威胁的是沿海,毕竟非中原腹地;南匈奴的威胁的可是京畿。”
    “威胁不威胁,也不过是说说罢了。河西、朔方一向有兵马镇守,若无他们做后盾,北宁侯又怎能轻易破了南匈奴?我看朝廷将这功劳全算到北宁侯头上,也是有些考量的。”
    这话颇是意味深长,让旁边的人面面相觑。
    “兄台此言何意?”一人忙问,“什么考量?”
    “长沙王世子的功绩,天下人皆有目共睹,诸位以为,朝廷会高兴么?”那人,道,“如今好不容易也出了个少年英雄,若不好好捧一捧,压一压长沙王世子的风头,岂非浪费?诸位看着好了,这北宁侯,朝廷定然还要力捧,若不冠以绝代英雄之名,我这姓倒过来写。”
    众人皆笑。
    没想到这等闲聊也能扯到李霁头上,漪如不由瞥了瞥他。只见他吃着菜,神色平静,似充耳不闻。
    漪如心中不由有些讪讪。
    在她上辈子,他们的这些争论根本就不会有。因为那时,李霁九岁就已经撒手人寰。
    幸好那几人不曾说出冒犯的话,你一言我一语,喝着酒开着玩笑,没多久,话题又扯到别处去了。
    离开夜市的时候,李霁买了不少熟食,有酒有肉,两人手上都拎着许多,满满当当。
    走在路上,李霁忽而发现今晚的漪如话少得出奇。他转头,只见她看着别处,似乎在想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