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页

      如此一来,只是短短一年的时间,江许两家就开了四家关联企业,在安阳县形成了一个发展势头迅猛、绝对不容忽视的新兴经济体。
    又过两天,江舒云接到了专利局局长方文兴的电话。
    方文兴说:“小江同志,跟你透露个消息,你的云熙刺绣纺织厂被评为县里的创新民营企业,你个人也得了个优秀青年民营企业家的荣誉,正式的文件大概这周内就出来了。”
    江舒云惊讶道:“您怎么知道的?”
    “有件事跟我有点关系,所以我就提前得知了。你的云熙刺绣去年面世后反响不错,在服装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力还不够,王县长打算助推一把,让云熙刺绣这门专利技术能够面向更多的老百姓,登上更大的舞台。明天你有空吗?到县里的经济发展办公室来一趟,我们和几个领导一起开个会,讨论一下具体的实施办法。”
    这个消息对于江舒云说来不至于受宠若惊,但能得到官方的肯定和支持还是好事一桩,能够更快地推进自己的规划和设想,自然是乐见其成的,于是就和方文兴约好了开会的时间。
    第二天上午,江舒云到了经发办,会上方文兴传达了王泽远县长针对熙绣作出的指示,商讨如何宣传和推广熙绣。
    随后几名相关领导各自发表了一通意见,不过他们接触熙绣的时间不长,对这门“新兴”专利了解泛泛,切不中要害。
    江舒云谈了一下自己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纺织厂的规模和员工的数量存在制约,难以快速地大批量进入市场。
    云熙刺绣纺织厂现有员工将近两百人,其中专职绣工140,已经到了饱和阶段,没办法再进一步扩大。
    她原本的设想是年后选择合适的地方开设分厂,但无论是建设新厂房还是培训新员工,都需要一个过程,要达到纺织厂目前的规模少说也要半年时间。
    一名科长摇头道:“不行,这样太慢了,就算你新开一个厂,员工也就四百人,产出的效益还是太低了,达不到王县长给我们定的任务目标。”
    其他人跟着附和:“是啊,这么小打小闹的,跟玩过家家一样,要有魄力一点,把格局放大一点嘛。”
    江舒云微微一笑:“各位领导有何高见,还请不吝赐教。”
    县里经济发展办公室的张主任喝了一口茶,说:“这也不难,可以由我们经发办牵头开个厂,投资二十万,招募大量员工,比如几百上千人,实行三班倒,配上最先进的机器,比如杨氏服装厂那样的规模,不愁产量上不去——当然了,杨氏服装厂欺行霸市、打击同行的违法行为不可取,但他们的模式还是值得借鉴的。”
    江舒云不卑不亢地说:“谢谢张主任的支持和关爱,但恕我直言,熙绣的特点就在于它无法用机器来复制,需要人工手动精细完成,不必花大价钱来购买高级的绣花机器,可以节约一些成本。而要培训一名出色的绣工,也并非三五天就能实现,至少需要一个月的周期,所以杨氏制衣的路子并不适合我们。
    如果要开设新厂,我希望管理权和决定权掌握在云熙这边,否则恐怕没办法顺利实施。此外,在刺绣这方面女性比男性天生更有优势,目前我们厂里的刺绣工人就全是女性。将来我想立足于龙门村,让十里八乡那些整日围着锅台和丈夫孩子打转、囿于家务活而无法施展自己才干的女人们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能为各自的小家庭创收,也能减轻县里财政的负担。”
    张主任刚才说了一通被她这么逐一反驳,脸上顿时有点挂不住。
    其他几个与会者也都是久居上位的大老爷们,对江舒云这番话颇不以为然。
    这女娃娃年纪轻轻的,也就20出头,虽然发明了熙绣,但毕竟经验和阅历不足,走过的路还没他们经过的桥多,这就开始高谈阔论了,真是太不谦虚了。
    方文兴感觉到会议室里气氛有点不对劲,就适时出来打了个圆场:“各位同志的意见和建议都很好,尤其是张主任,做起事来一向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效率特别高。而小江同志也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值得深思。
    大家都辛苦了,今天的讨论会就先到这里,我把大家的发言汇总一下,呈交王县长审核定夺。大家群策群力,肯定能想出一个稳妥又有效的办法来。”
    这番话顾全了所有人的面子,气氛总算没有弄得太僵。
    出了会议室,江舒云对一帮领导该有的尊重和礼貌并不少,但在原则问题上她是不会妥协退让的。
    大不了不要县里拨款投资,她就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一步一步来,相信总有一天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
    方文兴后来单独跟江舒云聊了两句:“小江同志,你把你的计划写个大致的方案出来,我一起交给王县长过目。不过你的想法跟县里领导不大一致,王县长出于全面的衡量考虑,可能不会全部采纳你的意见,你先有个心理准备。”
    江舒云说:“我明白,谢谢方局长。能有这个机会被上面注意到,已经是我的荣幸了,其他的顺其自然,我不会强求。”
    方文兴点点头。
    这姑娘确实不一般,有着超乎年纪的沉稳大气,非常有主见,完全不输任何男人,哪怕这次得不到县里的扶持,相信未来也一定能够有一番不小的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