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页

      他一转身冲出停尸房,稀里哗啦吐了个干干净净。见状康熙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伸出手拍着胤祐的背脊:“这下你可知道了?这有什么好看的。”
    胤祐脸色惨白:“这不都骨折了吗?”
    康熙脸色微沉:“那是自然的……要说幼女三到六岁起便会将女子小脚用布裹住,直至关节扭屈,脱臼,使脚部自然蜷曲弓小,至于略大一些的成年女子更是遭罪。”
    胤祐光是听听便恶寒不已。
    上辈子作为锦鲤时,他还碰到有人抓捕锦鲤,为了其美观因此将尾鳍和手鳍剪去或者修建成其余模样,锦鲤吃痛挣扎时,常常会划伤或者剪到身体惨遭丢弃,被剪去尾鳍和手鳍的锦鲤游泳速度缓慢,根本无法逃过觅食者的追捕,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这辈子胤祐也见过给鸟儿修剪羽翼让他们无法飞天,却没有想到人居然能对同样身为人的同类也这般凶残。
    胤祐落在身侧的双手紧握成拳。
    他眼底冒着一簇火,擦了擦嘴角站起身来,冲着衙役说出让人下巴落地的话语:“这具尸体,本阿哥要了!”
    衙役:“……啊?”
    康熙一脸黑线:“胡说八道!”
    一具女尸放紫禁城里?
    胤祐是打算吓死几个人?康熙吩咐衙役将这具女尸送到医学堂,又叮嘱胤祐:“别做些乱七八糟的事,隆科多什么的跟着你是做什么用的?”
    顺便康熙还给了隆科多一眼刀。
    隆科多的一张脸都苦哈哈的,上面大写着委屈二字。
    要隆科多上战场砍人没意见。
    可是要隆科多对着这具女尸……隆科多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医学堂对新送来的女尸也颇有些不知所措。
    更让一众医学生迷惑的是,出现在尸体旁边的七阿哥。
    等打听到七阿哥所为是为了掀开小脚之谜,众多医学生面露笑意。
    他们大多读过书,其中不少人还有秀才身份,对于缠足自然见到的次数不少,甚至不少人还将《香莲品藻》捧为至宝,闻声纷纷凑近过来,面露好奇。
    胤祐指挥着几名太医将小脚拆解下,要求他们描述绘制出其足部模样,尤其是骨头的位置以及曾经受过的损伤。
    太医们拆解尸体数十具,主要都是翻看五脏六腑,还是初次研究足部骨骼。即便如此他们很快核查这名女子的脚部骨头碎裂,早已变成一段一段,就伤痕判断应是年幼而成。
    几名医学生的脸色不太好看。
    待拆解另一具女尸脚部对比,问题就更多了。巨大的创口一直存留在脚底上,触目惊心的场景让太医也不由咋舌:“恐步步行如刀山。”
    对于医学生来说骨骼是具有美态的。
    身为男子掐玩小脚时,只看得见表面的美丽,赏玩的乐趣,却不知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里面骨骼竟是苍夷满目,伤痕累累。
    几名医学生脸色发青。
    文人常有以妓鞋行酒之乐趣,如今再想起来,精致小巧的绣花鞋却是被一只苍白扭曲的小脚所替代,刚才还神采奕奕,凑在旁边围观的学生们纷纷转身逃出,一个个吐了个七晕八素。
    太医们脸色也不太好。
    在场太医大多数是汉人,还有一部分则是汉军旗,家里不可避免自然都有小脚妇人,甚至还有人的女儿也在遭罪。
    比如四十岁出头的李御医。
    他一脑门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最后还是猛地起身:“下官……下官,下官先行告退!”
    “老李——”
    “李御医——”
    同僚们喊了一声,又收回声音。
    要是不曾看到,听到女儿们的哭喊声也就得了。可是看到那断裂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骨头,看到那深入骨头肌肉里的疮口,没人敢说愿意自家女儿吃这个苦头。
    只是……
    有人呐呐着说道:“裹不了的话,连亲事都办不来了。”
    在场众人郁郁。
    胤祐环视周遭人的模样,只一咬牙:“这病态的模样,本阿哥定然要断绝他!”
    拿到绘图以后胤祐便匆匆回宫了。
    康熙若有所思的看着胤祐:“你的皇玛法也曾想要禁止缠足,朕以前也想禁止缠足,却非但没有成功反倒有越演越烈之势,更有汉人将缠足视为骄傲,以男降女不降,聊以□□。胤祐,废除缠足之事定然会遭到天下百姓抗议,乃至唾弃,你——能扛得住吗?”
    胤祐低着头,双目盯着图纸。
    他闷闷开口:“无论是谁,总要有个人站出来才是,缠足这东西,既然过去没有为何现在要有?还把它视作习俗?”
    至于扛不扛得住。
    胤祐微微抬头:“儿臣不是还有汗阿玛,太子哥哥,三哥四哥五哥吗?”
    康熙哑然失笑。
    其实废除缠足之事他早有所想,就如满洲女子不得缠足一般……若是胤祐要做便做做看吧。
    回到宫里的胤祐直奔毓庆宫。
    太子胤礽看着画像,忽然间有了三弟的感受。
    什么人间欲望皆在顷刻间消失。
    谁现在和胤礽说他对缠足有兴趣,胤礽绝对把他当变态看。他目露嫌弃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胤祐接下来的话:“废除缠足吗?”
    “或许可以将解剖图登上报纸宣传?”胤祐若有所思。在经过医学堂之事以后,报纸的威力也让许多人看出它的潜力所在,因此如今月报远销江南各地,若是登载在上面,或许能让许多人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