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苦劝
究竟要怎样才能阻止宁耶?
宁耶的思想是那么地顽固,在他眼里,复活朱家太子是最重要的使命。我实在无法让他忘记这个使命。
那我该怎么办?我一边盯着宁耶,一边细思。
宁耶这人有着极强的绘画天赋,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可以在地上完美复刻信中的图形。不一会儿,一个放大版的精美奇诡的图腾就出现在地上。
宁耶又后退几步,仔细地端详着,观察着,看自己画得好不好。当他确信自己的图画得很完美的时候,又拿出凿子,在地面上按照特殊的方式凿出一系列联通的凹槽。
看见他即将完工,我心中暗暗焦急。
我始终认为,这石棺里的信以及尸体都被那些穿迷彩服的人动过了。这群人来到这个古墓,不可能什么实质性的东西都没做。但是宁耶偏偏说那信不是伪造的,而那具尸体就是朱家太子……
那么那群人来这个墓里,究竟是来干什么的呢?一群穿着统一迷彩服的盗墓者,千辛万苦来到这墓中,帮助这个墓修建了大量的机关,最终却在关键时刻被最后机关全部歼灭,没有让这个墓受到任何的损失?
故事真的会这么单纯吗?不,肯定不会是这样的。我看着宁耶一步步接近完工,心中不住盘算,不断地想究竟有什么东西,能动摇宁耶,能改变现在的局面。
就在这时,因为我之前的来回跑动,反复颠簸,我口袋里的平安锁已经被颠了出来,叮当一声清脆地掉在地上。
那是写着“苗火火”名字的平安锁,是我在这个古墓封墙后找到的。在那封墙之后,有许多穿着迷彩服的盗墓者的尸体……
我看了看这平安锁,又看了看宁耶。
很有可能,猫叔的女儿火火,就是死在这个墓里的。她为了这个墓里的秘密,离开了父亲,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我不愿意相信猫叔的女儿就是个普通的盗墓贼,以她的家世,本也不必走上这条路。那她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思索着,最后我的目光落在了墓室尽头的那幅壁画上。
说起来,这个墓室里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幅阐述地狱之门原理的壁画呢?简直就像是要警示世人一样。还有那石头阶梯尽头的警告人们不要往下走的话语,简直就像是在劝告人们不要作死一样。
可是这里本是个墓地,不会有人随便进入。
除非那些警告语和这壁画都是画给像宁耶这样的守陵人看的。警告语是那群穿迷彩服的人写的,那么这壁画也大概率是那群人留下的。
可这群人来这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他们没有偷走任何一件东西,也没有换掉墓中的尸体,反而还给这个墓增加防御措施,还画了警告的壁画以及写了警告语,以阻挡盗墓贼……他们所做的一切比守陵人还守陵人,他们究竟图什么?
除非说他们什么都不图,就是为了……
我的心中一亮,一个可怕的猜想从心底产生了。
“宁耶,抱歉,我还要打扰你一下。”我又一次朝宁耶大声喊道,“我想问一下你,在你们守陵人记载的历史里面,许三生老先生曾经有过任何一次成功复活人的经历吗?他既然说自己找到了完美的七子阵的图腾的画法,那他就应该有过成功的实验的经历吧?”
“唉,你怎么又扯回来了。”
那边宁耶正在完成图腾的细化工作,听见我这么问,他有些不耐烦地放下手中的画笔和凿子。
“许老先生当然曾经成功复活过人,而那些事情就记录在我们一族的文献里呢。”
“那他复活的人后来怎样了?他和你们一起生活过多久?”
听到这个问题,宁耶微微一愣。
“你怎么知道那被复活的对象没有继续和守陵一族的人在一起生活?”
“你先回答我,那些被复活的人后来究竟怎样了!”我焦急地继续追问,因为我看见宁耶已经抱起了那具童尸,放在了七子阵的正中央,那刚画好的图腾之上。
“那些人啊,说来也奇怪。”宁耶把两个火盆搬来,放在七子阵的中央,包围着那具童尸体,然后说道,“根据文献记载,许三生老先生一共复活过三个人。一位我不方便提名字的亲王,两位明太祖的旁支后裔公子。这三人的尸体先是分别被放置三个不同的特殊风水地,然后又用特殊的药物养了三百多天后,才由许三生老先生以及他的两个徒弟进行复活的。
只不过,他们复活后说话很奇怪,据说和许老先生等人住了不到三天,就突然不告而别了。”
宁耶说着,割破手腕,让手腕上的血流进那七子阵的凹槽里面,
“说起来也真是可惜啊,据文献记载,许老先生师徒为了复活这三人,每个人都牺牲了自己身上大量的血液作为代价。可惜那几位大人却不顾他们的牺牲,自顾自地走了。或许是不想扛起反清复明的大任?唉,在那个时代也正常。你知道的,我们是守陵人,我们只能服务于明室,却无权干涉这些大人的行为方式。”
宁耶说这话的时候非常平静,他只是微笑着看着他自己的血在凹槽里流淌。
“据说当年许老先生三人的血流满了整个七子阵的图腾的时候,那三位皇室后裔就复活了。真希望我也能做到那样的事。”
在跳跃的火光下,殷红的血迹从宁耶腕口流出,慢慢填满图腾,看得让人触目惊心。可宁耶却一副陶醉的面孔。
“只要我的血流满这个图腾,大约这位太子爷也就能活过来了吧?”
“住手!”我却吓得心惊胆战,顾不得全身上下都被绳索捆着,勉力站起,挣扎着往七子阵那边滚去。
“你快停下来,你这么做不仅复活不了朱家太子,还会把我们都害死在这里。”我大喊道,“因为七子阵的真正作用,就不是来复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