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05

      天之涯,海之角 作者:Lordese

    分卷阅读605

    样崇拜某个人,而不是信仰某个神的组织,是他这个自小就生长在犹太教家庭中的孩子以前从未想过的。

    教务长克罗诺斯卡夫人带着一群学校的政治思想教师,坐在两边的椅子上。柠檬人今天不再像以往那样打扮得“鲜艳”,而是穿上了一套严肃的灰色套装,还戴上了党徽。在她身边的那群老师也是类似的装束;他们的十几道目光,则全部聚集在了米赛勒斯的身上和脸上——这更是让紧张的男孩冒出了一头冷汗。

    但他好歹还是说完了最后的那句话,没有把“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说成是“表扬和自我表扬”;也没忘了在说“努力成为布尔什维克中合格的一员”时,将自己的声音抬高一度……

    “祝贺你,霍普同学。”男孩一复述完,坐在一旁看戏的纳扎鲁巴耶夫就迫不及待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从今天起,你就是苏联共青团中光荣的一员了!”

    说着,他从思想教师的手里拿过一个红色的徽章,正儿八经把它别在了米赛勒斯胸口的衣服上。因为男孩的外套是霍普夫人特意加固的,布料上的厚度不小,所以纳扎鲁巴耶夫不但费了一番工夫,还把徽章后的别针给弄弯了……

    “好啦。”他貌似鼓励地拍了拍米赛勒斯的肩头,“这可真合适你!走在大街上,抬头、挺胸,把团徽给人们看看去吧!我敢说,今天的你一定是精神十足!”苏联人一边胡扯着,一边哈哈大笑了起来。由于他的暗示,克罗诺斯卡夫人和众多老师也纷纷点头称是,说米赛勒斯确实像一个标准的共青团员。

    ……

    长久以来,米赛勒斯都将虚荣看得很重,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在学校里引人注目的程度,都是他追求的目标。

    与身为伯爵千金的凯瑟琳相反,米赛勒斯只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虽然父母诚实、正直,生活也很富足,但他却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小人物,没有靠山、没有背景,随便哪个学校里的小混混都敢欺负他,侮辱他的犹太人身份。为此,他几乎无时无刻不感到深深地自卑,甚至于,他还在暗地里恨过自己的爸爸妈妈,埋怨他们为什么是犹太人,为什么不再有钱一点,为什么不住在美国……总而言之,他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不满,对除了伊丝梅尔以外的一切家人都没有太多的感情,认为所有人都对没有给自己提供一个贵族般的生活环境负有责任。

    而这种极度的自卑,到最后却导致了极度的自尊。为了不让那些人继续瞧不起他,为了能让所有人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米赛勒斯决定在学校中努力成为一个优等生——既然民族和家庭背景不能随他的意愿而变化,那他就要寻找任何可以扭转、可以提高自己身份的东西,从而改变自身在这所学校中的地位。

    一开始,事情却是很顺利。他学习刻苦,上课也很认真,每天晚上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作业和复习上。就连假日里,他也几乎从不出门,只和学校的课本打交道。原先的几个朋友逐渐地离开了他的身边,自己的陪伴也就只剩下了一堆写着高分的试卷。可尽管如此,这个已经将成绩作为了第一目标的男孩丝毫也没有感到不妥,那些孤独感和因为被疏远而产生的不平,只要通过老师的表扬就能得到补足。对他来说,再多的朋友,也比不上成绩的作用。

    更让他感到欣喜若狂的是,伊丝梅尔竟然在这个时候回到了家中,回到他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这无疑是比取得成绩更好的事。在他的头脑里,伊丝梅尔是这个家里唯一值得他去爱的人,也是仅有的,能够为他带来爱的人。这个留着一头漂亮的黑色长发,说话时,永远都是和风细雨的温柔女性,在米赛勒斯的心目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

    18岁的时候,伊丝梅尔离开撒拉弗村,前往柏林求学。其他的家人都为她感到高兴,为一个才女的诞生感到自豪。只有米赛勒斯在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死死地抓住伊丝梅尔的裙子,不准她离开自己。霍普夫妇劝了将近一周也没有效果,只好随他去。而在出发的那一天,11岁的米赛勒斯做了一个惊人的大胆举动——他爬上了屋顶烟囱,对着正在送伊丝梅尔上马车的人们大声喊叫,声称只要马车的轮子向前移动一步,他就从屋顶上跳下来死掉。

    善良的伊丝梅尔当然不能放着身处危险的弟弟不管,即使失去到柏林读大学的机会,她也不想让弟弟出事。在米赛勒斯开始无理取闹的时候,伊丝梅尔几乎立刻就打算不再去留学了。所幸,霍普夫人急中生智,对儿子使了个缓兵之计,对他说只要他从屋顶上下来,伊丝梅尔就不离开了。很快,米赛勒斯信以为真,从屋顶上爬了下来。霍普夫人迅速冲上前去,将不胡闹的小东西一把抓住,锁进了屋子里,任他怎么敲打也不开门。伊丝梅尔这才得以顺利出发,并且进入柏林的大学就读。

    因为这件事,米赛勒斯恨透了妈妈,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总是处处为难她,经常在家中做出种种过分的举动。霍普夫人别无他法,在劝解无效的情况下只能采取铁血政策,用擀面杖把小东西的屁股打开了花,家里这才渐渐地安静了下来……

    有着这样的过去,不用说,米赛勒斯对伊丝梅尔的回归寄予着多么大的期望。他从心底感谢这场战争,因为是它把米赛勒斯最喜欢的姐姐送回了他的身边,而且,不让她再离开。至于那些在战争中死去、在战争中失去亲人,以及正在德国和波兰的犹太人隔离区内背受煎熬的同胞们,米赛勒斯并不在意。在他心中,满足自己的愿望,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他的喜悦没能留存多久,就被凯瑟琳的出现击碎了。这个不远千里,冒着生命危险前来寻找伊丝梅尔的少女,刚一出现,就从米赛勒斯的手中夺走最重要的人,夺走了原本由他一个人独占的爱。

    如果追根溯源,米赛勒斯对凯瑟琳的痛恨并不仅仅开始于西元1939年的秋天。早在此前的几年,他就对“姐姐的学生”产生了无比的嫉妒和憎恨。原因很简单,在伊丝梅尔前往柏林求学的几年中,因为担心家人,她总会在夏天和冬天的假期中返回家乡,与米赛勒斯和大家生活上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也是米赛勒斯在一年中最为期盼的。每当伊丝梅尔在来信中告诉大家回来的日期时,男孩总会在日历上标好记号,一天天地数着;等到那一天,他就会早早地起床,赶到城里的火车站,去为伊丝梅尔提行李……

    但只过了不到两年,这样的期盼也从米赛勒斯的生活中消失了。西元1936年的春天,伊丝梅尔忽然从柏林写信回家,说她在一个德国

    分卷阅读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