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读书人圣院拜李青,开辟文宫,

      离国。
    四海归一殿。
    离国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彰显帝王气概。
    与天符帝相比,他显得非常年轻。
    仅仅只有五十六岁。
    但他武道修为非常之高,已然臻至七品。
    看上去就像是三十几岁的壮年。
    离国皇帝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
    与天符帝太子顺利继位不同。
    他是一名没有名分的宫女所生,从小就不受待见。
    在离国众多皇子当中,也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位。
    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母族势力支持, 又不受皇帝待见的皇子。
    居然从四十年前十三龙夺嫡之中脱颖而出,成功逆袭登临离国皇帝宝座。
    他二十岁登基称帝,将兄弟全部杀光。
    登基一年,就开始变法改革。
    在长达三十五年的变法过程当中,将离国世家进行了一轮残酷的重洗。
    各地藩王,也无不战战兢兢, 以他的号令马首是瞻。
    三十五年的变法, 大获成功。
    离国人口提升将近一半,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国力直接飙升到能够与公认的人族七国最强的乾国媲美。
    六百万大军,对离国而言并非极致。
    若采取十丁一的制度,离国甚至能够组建一千五百万大军!
    此时,四海归一殿,群臣正就与大周的战事进行商讨。
    “陛下,臣以为割地五千里,赔偿一千万两白银,周国是绝对不会同意。倘若周国当真负隅顽抗,对我大离而言,亦不是一件好事啊。”
    离国的尚书令说道。
    离国皇帝离阳大帝呵呵一笑,道:
    “爱卿怎知那周国不会答应?”
    “如今蛮族倾巢而出,周国本就国力比不上我大离,更何况是分兵两路, 腹背受敌?”
    “更何况,朕亦所求的,岂是那区区五千里地和一千万两白银?”
    替离阳大帝写国书的中书令, 最是明白陛下的心思。
    对尚书令说道:“姜大人莫要着急,此事陛下心中早有打算。”
    “周国龙门郡以北五千里地, 届时山丘密林,是抵挡我大离的最佳屏障。丢了这五千里山丘密林,对周国而言,无异于敞开国门,任由我大离驰骋。”
    “因而周国定然不会同意,但为了我大离不出兵,必会派遣使者来谈判。”
    “到时候,各地五千里,可以谈成割地三千里。只要给周国留下天枢城重塞,他们也能接受。至于一千万两白银,也可以谈到八百万两,甚至是五百万两都行。”
    “我大离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夺取三千里地,获得五百万两白银,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之后,我大离便可坐山观虎斗,等周国和蛮族拼个你死我活,损耗国力之后,坐收渔翁之利。”
    “届时, 整个周国, 都将会是我大离疆土。”
    中书令话音落下,尚书令这才豁然开朗。
    原来,割地赔偿之类的,只是一个白拿好处的借口罢了。
    周国腹背受敌,无论给不给这个好处,最终大离还是要对它进行攻打。
    无非是趁着蛮族入侵周国这个天时地利人和,捞一些无本的买卖而已。
    “陛下,若周国同仇敌忾,不惜一切代价陈重兵于龙门郡。或者周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与蛮族的胜利,调举国之兵抵御大离。我大离能否攻下龙门郡?”
    一名臣子问道。
    离阳大帝看了眼兵部尚书,问道:“我大离如今之底蕴,十丁一的情况下,大军数量能扩张到多少?”
    兵部尚书恭敬地回道:“回陛下,十丁一,大离军队能扩张至一千五百万。”
    离阳大帝点了点头,又看向户部尚书,问道:“国库的钱粮,能支撑一千五百万大军征战多久?”
    户部尚书出列回道:“禀陛下,在不影响大离财政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又有陛下从上古人皇手中所得到的运粮至宝,省去了大量的后勤人员和粮食损耗,能够支撑一千五百万大军征战一年之久。”
    户部尚书说完,离阳大帝也不说话,只是看着方才提问的那名臣子。
    那臣子脸上大喜。
    在不影响离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国库钱粮尚且能够维持一千五百万大军征战一年。
    更何况是如今的六百万大军?
    即便周国真如他所言,侥幸在短时间内击溃了蛮族,举全国之兵对抗大离,依旧不够看。
    对离国而言,大周是否愿意割地赔偿,割地多少,赔偿多少,都无关紧要。
    因为这些东西,迟早都是离国的。
    只不过能够尽量减少损失,那自然更好。
    尚书令躬身行礼,大声喊道:“陛下受命于人皇,得人皇传承,定能带领大离一统天下,再现人族的黄金盛世!陛下万年,大离万年!”
    其余臣子,也纷纷跟着大喊。
    “陛下万年,大离万年!”
    离阳大帝霍然起身,目光如炬,帝王之气激荡开来,恢弘而磅礴。
    “朕得人皇传承,必将一统天下,再创人族辉煌,再现人族黄金时代!”
    ……
    大周。
    两淮之地。
    淮信王府。
    书房内,淮信王收到传信。
    看完之后,他脸色无比难看,直接瘫倒在椅子上。
    仿佛浑身的精气神都被抽走了一般,喃喃道: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陛下,当初你就应该听我一言。”
    离国离阳大帝第一年变法改革之时,淮信王就看到了变法的重重好处。
    劝说天符帝壮士断腕,以大魄力进行变法,铲除世家,整合所有力量,提升国力。
    奈何天符帝并没有这个魄力。
    也舍不得大周变法途中陷入阵痛当中。
    不敢去冒这个险。
    结果证明,三五十年之后,离国成功了。
    并且国力已经无比强盛,强盛到了足以碾压大周的地步。
    淮信王身旁的黑衣谋士,犹豫了一会儿之后,说道:“王爷,值此之际,大周已经陷入到绝境当中。为大周子民计,不如答应那离国皇帝?”
    淮信王闻言,眼神瞬间冰冷下来,看着那黑衣谋士。
    “本王记得曾经说过,不准你再与离国联系吧?”
    黑衣谋士感受到淮信王那滔天的杀意,吓得脸色发白,连忙说道:
    “王爷明鉴,属下并未与离国有任何联系。只是如今大周腹背受敌,已经无力回天了。只有答应离国皇帝,百姓才能免于战乱之苦啊。”
    “放肆!”
    淮信王怒不可遏,勃然大怒道:
    “你简直胆大包天!”
    “即使大周子民免于战乱之苦,却成为了一辈子寄人篱下、一辈子受人歧视的亡国奴!”
    “如此还不如奋起一搏!纵然死于战乱当中,也远比成为亡国奴要好!”
    自古以来,大国倾轧小国。
    虽然同为人族,但亡国的小国百姓,却往往过得苦不堪言,毫无尊严。
    宁做太平犬,不做亡国奴。
    黑衣谋士瑟瑟发抖,不敢再说话。
    少许之后,淮信王再次开口。
    “传令各部,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出征。”
    黑衣谋士闻言大喜,“王爷要在这个时候起兵吗?”
    淮信王瞪了他一眼,道:“本王即刻上书陛下,两淮之地的军队,听候朝廷调遣,随时准备支援龙门郡或沧澜城。”
    黑衣谋士彻底呆愣在原地,以为自己听错了。
    这个时候选择听从朝廷调遣,那这几十年来在两淮之地的部署,岂不是直接功亏一篑?
    两淮的军队若是打光了,以后还如何起兵?
    他无法理解,这个明明一心想要起兵造反的淮信王,为何会在这种时候,作出如此错误的抉择。
    “王爷……”
    黑衣谋士还想再劝,却看到淮信王一双冷漠无情的眼睛,顿时把原本想说的话给咽了下去。
    “王爷,我这就是安排。”
    说罢,转身离开了书房。
    看着这黑衣谋士离去的背影,淮信王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他何尝不知,一旦将两淮之地的军队派出去听候朝廷调遣,那他将彻底失去了起兵造反的能力。
    心中的志向和抱负,永远都不可能再实现了。
    可大周已经到了如此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没得选。
    ……
    三天之后。
    儒教的第一座圣院当中,聚集了密密麻麻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
    为了尽快建成圣院,好让第一批儒教大军诞生。
    户部尚书经过天符帝的同意之后,将原本的国子监进行一些改动,改成了如今的儒教圣院。
    圣院之中,供奉着三尊圣像。
    中间那尊,是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圣。
    右边那尊,是集儒学之大成者,千年来影响了无数读书人的儒家先贤朱龁。
    左边那尊,则是儒教开创者李青。
    凡入儒教之人,走儒道修行道路之人,都要到圣院拜三位圣像。
    如此才能被赐予文位,从而开辟文宫。
    现场的读书人,有进士功名在身的,有一千两百个。
    进士功名之下的,有五千多人。
    足足六千将近七千读书人,齐聚一堂。
    按照头顶才气,依次排好顺序,等待着接受文位、开辟文宫。
    礼部尚书充当圣院第一次赐予文位的司礼。
    “拜孔圣!”
    所有读书人,全都朝着孔圣的圣像恭敬大拜。
    “拜先贤朱龁!”
    礼部尚书的声音落下,众人再次向朱龁的圣像大拜。
    “拜儒教教主!”
    在场的读书人,包括丞相司马眕,殿阁大学士杨郢,太傅赵夔,阳山书院的大儒王林甫,临湖书院的大儒杨懿等一众身份地位无比崇高,并且年龄也很大的人,皆齐齐向着李青的圣像恭敬地大拜下去。
    即便许多人心中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但若是不拜李青这位儒教教主,根本就得不到文位,更不要说开辟文宫。
    “礼成!”
    随着礼部尚书的一声大喊,意味着这些读书人,都已经是儒教门生。
    “请夫子赐予读书人文位。”
    礼部尚书恭敬地看向李青本人。
    并且用了夫子这种儒家最敬重的称谓。
    其余读书人,全都目光炽热地看着李青。
    “请夫子赐予我等文位!”
    此时此刻,无论年纪大小,无论身份贵贱,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在朝中官居何等职位。
    在李青面前,通通都要行学生之礼,口称夫子。
    李青缓缓走上高台。
    圣院建立之后,他立马就获得了赐予文位的能力。
    这是儒家大道赋予他这位儒教教主的能力。
    除了他以外,其他人即便将来修为再高,也无法赐予读书人文位。
    当然,李青也可以不用亲自到场,只需要沟通各地的圣像。
    也可以通过圣像,隔着亿万里时空,赐予读书人文位。
    李青看着台下的读书人,说道:“诸位都是读书人,深知何谓大义。”
    “如今大周到了危急存亡之关键时刻,正需要你们的力量!”
    “获得文位,开启了文宫之后。除陛下钦点身居要职无法离开之官员,其余人立马随我赶赴沧澜城,击溃蛮族,保家卫国!”
    近七千名读书人,震声道:“击溃蛮族,保家卫国!”
    第一批接受文位之人,便是前段时间国子监会讲时的十七名大儒,再加上司马眕,一共十八人。
    这十八人,才气如月,显然符合儒教大儒的水准。
    只是可惜,只有孔嵬、王林甫、司马镜以及司马眕四人胸前有浩然正气。
    有浩然正气和没有浩然正气的大儒,完全就是天差地别。
    才气杀敌,终究不如浩然正气。
    四位拥有浩然正气的大儒当中,以司马眕的浩然正气最为磅礴。
    这一点倒是出乎了李青的意料。
    原本以为这位执政三十多年的丞相,是一名醉心于权术之人。
    没想到竟然有一颗赤之心,是个心胸坦荡的君子。
    李青看着眼前的十八位大儒,沟通冥冥之中的儒家大道。
    只见他心念一动,刹那之间,十八位大儒身上升腾起了炽热的白色光芒。
    他们身上的气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提升。
    十八道恐怖的威压,向四面八方激荡而去。
    让在场其他的读书人,全都感到窒息般的压迫,一个个战战兢兢的同时,也对这股力量充满了更大的向往。
    “轰!”
    “轰!”
    “轰!”
    一道道轰鸣声从十八位大儒的灵台之上传来。
    那是开辟文宫的声音!
    开辟了文宫之后,才气便不是无根之源,即便消耗一空,也能通过文宫慢慢恢复。
    同时也能通过文宫,孕育唇枪舌剑。
    这个时候,才能算是真正的儒道修行者。
    半盏茶的时间过去,十八位大儒才缓缓地睁开双眼。
    每一个人的眼中,都充斥着浓浓的兴奋和喜悦。
    他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地感受到获得文位开辟文宫之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一个个恭敬向李青鞠躬:“感谢夫子赐予文位,助我等开辟文宫!”
    李青受了这一礼之后,道:“尔等刚刚开辟文宫,本应适应大儒的种种能力。但我们根本没有这个时间,必须立马赶赴沧澜城,以最快的速度击溃蛮族大军。
    孕育唇枪舌剑,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现在孕育,显然来不及。
    稍后我穿尔等几首战诗战词,用来在战场上杀敌。或者尔等自身有战诗词,那最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