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明之亡,非崇祯,实亡于神宗!

      第55章 明之亡,非崇祯,实亡于神宗!
    好巧不巧的是。
    林夏说出来的这些话,竟然全都是吴教授心中所想!
    得亏是两人想坐而谈。
    要不然...
    不知道的,吴教授还要以为林夏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成精了!
    能把自己所想的内容全盘托出。
    吴教授的背上兀的冒出一层冷汗!
    心中更是大撼的默念道。
    ...
    “这年轻人...”
    “怎么好像会读心术一样?!”
    “自己脑子里想的那些东西,全都被他给看透了!”
    ...
    以吴教授的人生阅历。
    不敢说有多么深的城府,可绝对也是一个深藏不漏的主!
    这怎么...
    到了林夏面前?
    就好像一个被人扒光了一副的稚童一般!
    所有想法都被林夏窥测了个精光!
    ...
    生怕林夏再这么继续说下去,恐怕连自己所有“秘密”都要给抖露出来了。
    吴教授赶紧咳嗽一声。
    清了清嗓子,这才有些失礼的打断道。
    ...
    “据孙传庭传所言...”
    ...
    “既已败归陕西,计守潼关,扼京师上游。”
    “且我军新集,不利速战,乃益募勇士,开屯田,缮器,积粟,三家出壮丁一。火车载火炮甲仗者三万辆,战则驱之拒马,止则环以自卫。”
    ...
    “但此提议却在第一时间却被崇祯皇帝所拒。”
    ...
    “当然。”
    “崇祯之所以如此,而是听信歹人所言,称孙传庭驻军潼关,目的是养寇自重。”
    ...
    “关中频岁饥,驻大军饷乏,士大夫厌苦传庭所为,用法严,不乐其在秦。相与哗于朝曰:“秦督玩寇矣。”
    ...
    “因为前有袁崇焕引后金军入关的嫌疑,后有贺人龙拥兵自重的存在。”
    “这就激起了崇祯帝多疑的性格。”
    “故而...”
    ...
    “孙传庭扼守潼关,养军、练军的计划无法实现,不得不在皇权的催促下仓惶出兵。”
    “因此落败!”
    ...
    “归根结的...”
    “还是崇祯误国啊!”
    ...
    撂下这么一句定论。
    吴教授端起台长刚续上的茶水,小嘬了一口。
    但...
    让吴教授没想到的是。
    看林夏刚才的样子,本以为这次同样还会认同自己的想法。
    可变故却偏偏在此刻发生了!
    林夏低头沉吟了片刻。
    转而直视着吴教授的双眸,缓缓摇了摇头。
    ...
    “晚辈认为,也并非全都如此...”
    ...
    “十五世纪初...”
    “龙国气候逐渐转寒,东部海平面又复沉降,寒冻、雪冻天气大规模、大面积且长时段地铺天盖地袭来。”
    “而因为气候变化。”
    “是北方的蒙古瓦剌部落,为了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他们不断大举南下掠扰明境。”
    ...
    “宝德元年。”
    “明朝军民在土木堡对其进行了最激烈的抵抗且取得胜利,史称土木之变。”
    “此后...”
    “蒙古瓦剌部衰落,相互混战的蒙古诸部中。”
    ...
    “成化;弘治年间。”
    “达延汗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全蒙古。”
    ...
    “嘉靖二十二年。”
    “达延汗死,蒙古又分裂为四十几个独立的领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强。”
    ...
    “嘉靖二十七年。”
    “俺答乘黄河结冰进入河套。”
    ...
    “嘉靖二十九年。”
    “大举进攻明朝。六月,围攻大同。八月俺答下通州,直逼京都,大肆劫掠后退去。”
    ...
    “除了外患,大明内忧也甚多!”
    ...
    “正德六年。”
    “杨虎、刘六起义,聚众至数十万,多地转战。”
    ...
    “正德七年。”
    “再败京兵,随转战湖广,至年底无疾而终。”
    ...
    “虽然数次起义皆以失败告终。”
    “但...”
    “留下的隐疾,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明。”
    ...
    “万历十六年。”
    “刘汝国领导上万农民起义......”
    ...
    “天启二年。”
    “多地均有大规模的暴动。”
    ...
    “天启七年。”
    “澄县饥民暴动,由此拉开了有李自成参加和领导并于17年后推翻了明王朝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
    “崇祯十年。”
    “《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书中提及...”
    “逃溃转多,饥馑荐臻,胁从弥众,星星之火,至今十九年。”
    “分之一股,各称十数万;合之股股,不啻百余万。而黄河以南,大江以北,东连庐、凤,西尽汉、延,幅员数千里之间,一任往来飘忽,生灵百亿万之命尽遭屠戮伤残”
    ...
    “可见...”
    “大明晚期,已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非崇祯不答应。”
    “实则...”
    “不能啊!”
    ...
    听林夏列举了明朝数次暴动起义。
    吴教授也是陷入了沉思。
    在此之前。
    吴教授虽对大明历史了解甚深,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承上启下的看待过诸多事件之中的联系。
    而也正是因此。
    便造就了吴教授在学术方面“故步自封”的结症之一。
    看吴教授已经受到了些许启发。
    林夏并没有停下话头。
    而是接着就“崇祯昏庸无能”一事细说了起来。
    ...
    “天启七年。”
    “信王朱由检即皇帝位,年号崇祯。”
    “即位之初。”
    “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
    “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
    “结合种种...”
    “崇祯皇帝,怎能不深思熟虑?!”
    ...
    面对林夏这个问题。
    吴教授顿时沉默了。
    是啊!
    崇祯即位之后。
    大明皇权的衰微几乎已成板上钉钉的格局。
    若是将吴教授放在那般“内忧外患”的凶险境地之下。
    恐怕...
    面对孙传庭的提议,吴教授也得优柔寡断上一些时日吧?
    可惜...
    事实上并不存在这种如果。
    如此来看。
    似乎“崇祯”皇帝面对摇摇欲坠的大明帝国,同样有着身不由己的难处所在。
    但...
    作为三大因素中最为关键的一点。
    若是“崇祯亡国”的观点不成立,那岂不是意味着之前说出的“天灾”“人祸”皆为外因?!
    这下...
    吴教授又一次迷茫了!
    ...
    “那...”
    “不知先生所见如何?!”
    ...
    仿佛早就料到了吴教授会这么问一般,林夏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道。
    ...
    “明之亡,非崇祯,实亡于神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