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页

      盛奕愣了下,眼里的笑意渐渐散去。
    他的视线不安地晃了晃:我没事去看心理医生干什么。
    荣裕把盛奕的手握得紧了些,温声说:去试一次,好吗?你会好受一些。
    我真的没事。盛奕强笑着说,但无意掩饰的话还是暴露了心里真实的想法。
    他看着手里的花,低声说:这都过去多久了
    说话。荣裕无奈地揉了揉他的头。
    不想荣裕为他担心,盛奕最后还是被荣裕带去了精神科。
    为盛奕治疗的医生,就是后来荣裕的导师王思哲。
    王思哲单独和盛奕聊了一个多小时。
    荣裕在诊疗室外面靠着墙等待。
    问诊结束,王思哲走出来,神情凝重地单独对荣裕说:幸好你发现得及时,你的朋友初步诊断为微笑匿性抑郁症。
    荣裕并不意外,他查阅了许多心理学方面的资料,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猜测。
    王思哲说:微笑匿性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为内心深处极度痛苦,却为了应对社会交往避免亲近的人担心,习惯用强颜欢笑掩饰痛苦。根据刚才沟通,我认为是母亲去世和与亲人关系破裂,还有被父亲从童年时期开始长期的精神压制导致的。需要接受长期规律的治疗才能有好转。
    荣裕垂下眼睫默了默。
    他看了眼在诊室的沙发上坐着发呆的盛奕,问:他愿意接受治疗吗?
    他很在意你,不想让你为他担心。王思哲说,他有接受治疗的意愿。
    那天之后,荣裕每周都瞒着父母陪盛奕去精神科接受治疗。
    一开始疗效并不明显。
    盛奕对母亲的依恋比他们想象得要深。
    这种过度的依恋,和他父亲的精神压迫有很大关系。
    因为从童年时期开始,盛奕就一直把母亲当做躲避父亲贬低训斥的守护者。
    母亲几乎是盛奕所有安全感的来源。
    所几即使父亲不再继续对他进行精神压迫,母亲的离开还是严重地加深了盛奕的心理问题。
    几次治疗后,王思哲发现了盛奕身上新的问题,叫荣裕和他单独谈话时问:听说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吗?
    荣裕怀疑地愣住:这种情况,不是发生在绑匪和人质之间吗?
    王思哲坐在皮沙发上,对这个孩子莫名满意,点头微笑说:一位叫奥利弗詹姆斯的心理学专家延伸出了新的理解,他称之为后世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荣裕:后世?
    王思哲耐心讲解:后世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发生在儿童和双亲之间。这个理解认为,当儿童想要寻求安稳的生活环境,就会对双亲生出肖似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感情。
    在实际生活中,出于生存的自发性,儿童会学习双亲的行动,讨双亲的喜欢。然而在无法得到足够呵护甚至出现暴力行为的家庭环境中,儿童的讨好行为就和要使犯罪人开心无异。
    王思哲双手在桌面交扣,说:长期已久,甚至会对双亲的犯罪行为产生认同。
    想起盛奕的父亲,荣裕拧紧眉头。
    王思哲继续说:举例来说,从小就看到家庭暴力的孩子,甚者是被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就更可能演变成暴力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暴力倾向。
    荣裕:可以一起治疗吗?
    心理治疗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王思哲往后抱起手臂,说:后世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想要完全解除童年的干扰是比较困难的,需要长年的干预治疗,最好是通过身边最亲近的人用行动来影响。不可以强行干预,会增强他对自己的错误认识。
    荣裕思索着点了点头。
    王思哲建议:眼前更重要的,是要先治好这孩子的抑郁问题,不然两种问题一起压迫他的精神,容易引发更严重的症状。
    为了加强治疗效果,王思哲推荐让盛奕尝试催眠疗法。
    大致了解了自己会在催眠过程中发生什么,盛奕非常不安,要求荣裕进诊疗室里陪他。
    绝对安静的诊疗室内,盛奕忐忑地躺在舒适的沙发椅上,紧紧握着荣裕的手。
    不要怕,你绝对安全。王思哲轻声安抚,接受催眠治疗后,你会感到非常轻松。放不下的一切,都能有勇气放下。
    盛奕不安地和荣裕对视一眼。
    荣裕给了他一个安抚的眼神,用拇指摩挲他的手背。
    盛奕的心跳渐渐平静下来,缓缓闭上眼。
    在王思哲的引导下,盛奕渐渐进入了催眠状态。
    看到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他回到了小时候,坐在妈妈的怀里荡秋千,旁边的桑椹树结满了紫黑色的果实,散发着甜腻的香气。
    他感到无比的安心和愉悦,尽情地依偎在妈妈的胸前撒娇。
    好孩子。王思哲轻声引导:让妈妈走吧。
    幻境里的女人离开秋千对他微笑着。
    盛奕也从秋千上跳下来,紧紧拉着妈妈的手不让她走。
    温热的泪水顺着盛奕的眼角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