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多解而又无解!

      尼赫鲁说:“这一次会有一个军和两个廊尔喀山地旅大概七万人的兵力参战!”
    甘地的面色突然就变得愁苦了起来:“如果是这样,那印度可能就要大难临头了。”
    尼赫鲁颇有些不以为然的说道:“这不太可能吧?”
    “即便是往最坏的方面考虑,我们也不过就是失去了一个曼尼普尔邦。”
    “曼尼普尔邦只不过是一个贫穷、而且人口很少且非常蔽塞的小邦,失去了这样一个地方,对我们能有什么影响?我想您实在是有些多虑了。”
    甘地说:“你了解曼尼普尔邦的历史吗?”
    尼赫鲁想了想说:“我了解过一些,我记得那里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吧?”
    甘地说:“那是你没有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曼尼普尔邦在过去的2000多年之中,一直是一个独立的城邦。”
    “如果不是英国人来了,他们可能直到现在都不会成为我们大印度斯坦家庭的一份子。”
    “而且曼尼普尔邦可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邦。中国人来了之后,他们绝对会让曼尼普尔邦脱离我们大印度斯坦。”
    “这种做法绝对会在当地得到极大的支持!”
    “如果英国人无法阻挡中国人的野心,那么曼尼普尔邦的独立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尼赫鲁还是有些不明白:“即便如此那又能怎么样呢?那也不过就是个100来万人口的小邦罢了!”
    甘地无奈的说:“英国人来之前,我们印度真正统一过吗?”
    尼赫鲁如遭雷击!
    他终于明白了陈启民的用意!
    在英国人来之前,印度可能就只是一个地名,甚至只能算是一种传说。
    印度的统一还是在英国人的武力之下完成的。
    可是!
    英国人只是殖民者,他们从来就不是,也不打算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他们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统一印度的文化和行政。
    印度各邦之间的分歧,到100年后还没有得到解决。
    在后世,我们时不时就能看到一些印度内部纷争的新闻。
    在那些新闻中,印度不同邦之间的警察的争斗都快赶上小规模的战争了。
    那么,在印度独立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外部力量介入,而且这个外部力量还容许印度各方保持独立自主。
    印度再次变成一个传说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中国显然就是这个足够强大的外部力量!
    更加重要的是,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得出来,陈大总统不希望在中国的周围出现任何一个强国。
    本来就是强国的国家,陈大总统也会想办法让他分裂成不同的国家。
    俄国那么庞大的一只北极熊,愣是被中国拆成了两只小熊!
    印度这么一个本来就是散装的国家,拆起来岂不是更容易了?
    曼尼普尔邦显然就是陈大总统选择的试点。也是陈大总统拿出来给印度各邦看的典范。
    甘地担心的就是这个!
    尼赫鲁这下总算是明白了!
    他不由得在心中大骂陈启民不当人子!
    陈启民的用心实在是太险恶了!
    尼赫鲁连忙回去跟印度总督商量应该怎么办?
    那位伯爵先生没敢有任何懈怠。
    如果是在平时,对于这些印度人的意见,那位尊贵的伯爵先生可能不会有多么的在意。
    但现在情况毕竟不一样了,英国需要印度人的支持。于是他连忙将情况汇报给了国内,由丘吉尔来想办法定夺。
    丘吉尔在收到印度总督的报告之后也有些踌躇。
    对于甘地的判断,丘吉尔是十分赞同的。
    其实在这之前,丘吉尔自己已经隐约有一些感觉到了陈大总统的意图。
    丘吉尔之所以选择默不作声,是因为他到现在都没有衡量出来,究竟怎么做对英国是最有利的?
    如果从防御印度的角度来看,印度人难得这么积极的想要跟英国人共同作战,丘吉尔于情于理都要对他们予以支持。
    可是!
    一个统一的印度是否符合英国的利益?这恐怕就很难说了。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个问题对现在的英国来说是最难的问题。
    丘吉尔自己非常明白,即便这一次的世界大战英国打赢了,恐怕英国也很难留得住印度了。
    如果基于这个方面考虑,一个使用无法完成统一的印度,对英国来说才是最有利的。
    但是!
    中国的存在又让丘吉尔不得不考虑印度的价值。
    以中国现在的实力,打败中国或许还有可能,灭亡中国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性。
    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的作战目标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争取让中国接受类似一战之后的德国那样的战败协议。
    否则,如果硬要把中国彻底肢解为目标。这场大战很可能会让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工业国都灰飞烟灭。
    如果是这样,那丘吉尔就不得不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未来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真到了那个时候,一个统一的印度对于拖延中国的再次崛起可能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如果中国已经介入到了印度,一盘散沙的印度自然更能够拖住中国的手脚。
    中国很可能会深陷印度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直至最后被耗干国力。
    这就是为什么丘吉尔会如此犯难的原因?
    因为这个问题好像无论从哪个方面解都是有好处的,可是偏偏从哪个方面解似乎都不是最优解。
    即便是以丘吉尔的智慧,他也很难在一时半会之间想明白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
    可是前线的战局不等人啊!
    难道……
    要用抛硬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