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援军

      大炮是无法装刺刀的!
    安娜手中的步兵部队,就只有一个教导团,炮兵团显然是无法在巷战中与人肉搏的。
    长野几麿觉得,即便自己丢了城门,在巷战中,对手的兵力优势又不大,自己完全有机会借着地利同安娜周旋。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日军撤下城墙之后,安娜便命令炮兵展开延伸射击,只让教导团对城内发起攻击!
    另一边,高建元已经越过了大同江,并且摸到了大同江东南岸的山林边缘。
    在山林深处,宇都宫太郎已经将部队散开,他的身边只留下了一个大队的兵马。
    其余部队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看似处处漏洞,但却能让任何敢于冒进的敌人深陷泥潭。
    巷战、山地丛林作站乃至游击战,是现代战争中最残酷的战斗方式,几乎它们都在此时的平壤出现了。
    虽然战况不利,但是宇都宫太郎和长野几麿依然相信自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那是因为,从严格意义来说,教导一师是一支没有打过硬仗的部队。
    他们没有体会过血肉磨坊的恐怖!
    宇都宫太郎和长野几麿坚信,既然是比拼意志,自己的士兵绝不会输!
    安娜和高建元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们同样相信自己的士兵,他们相信陈启民这么多年来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会白费!
    他们坚信,战士们一定会取得一场辉煌的胜利!
    就在同一时刻,在双方的后方,他们的援军也都快要进入战场了。
    南浦,大量的曰军走上了码头。
    曰军三个师团、七万大军在最关键的时刻赶到了朝鲜!
    陈启民并没有在这里,如果他看到了这三个师团的番号,他的脸色估计也会非常凝重。
    第二师团、第六师团和第十三师团!
    号称曰军战斗力最强的仙台师团和熊本师团居然也出动了!
    在这两个师团中,可是出过很多我们熟悉的名字呢。
    第六师团,也就是熊本师团出过荒木贞夫、谷寿夫。
    第二师团,也就是仙台师团更厉害,在这里出过梅津美治郎和冈村宁次!
    不过在第二师团的大佬中,他们两个只能算小字辈。
    因为在他们之上,还有东久迩宫稔彦王以及......乃木希典!
    看到这些名字,大家就能想象得到,这两个师团曾经给我们造成过多大的伤害?也应该能想象得到,这两个师团在曰军中的地位有多高?
    曰本出动这两个师团,足以说明,曰本已经倾尽全力了!
    别看剩下的那个十三师团不是最早组建的七大师团之一,但是他们可是号称最强甲种师团,是仅次于七大师团的存在。
    其战斗力,虽然比不上仙台师团和熊本师团,但是也绝不会比七大师团中的另外五个差!
    算上还没赶到的第十四师团,现在曰军在朝鲜已经投入了五个师团,将近十二万兵马。
    如果再算上之前损失掉的三个师团七万余人马。
    为了同陈启民打这一仗,曰本已经投入了19万人。
    这个出兵规模,已经达到了甲|午战争的规模!
    曰本真的是要拼命了!
    他们真的是要倾尽全国之力打这一仗!
    而且最重要的是,之前曰本公布的出兵朝鲜的三大师团,可不是这三个师团。
    显然,曰本这是玩儿了一出偷天换日啊!
    单凭这一点就可以想象,这一次,曰本高层已经放弃了所有的傲慢和轻视,他们已经完完全全将陈启民当成了对等的强敌!
    此时,陈启民已经带着主力越过了朝鲜的安州市。
    双方距离平壤的距离差不太多,面对的地形地貌也没有太大差别,双方的目标也都是平壤。
    新一轮的竞速马上就要开始了!
    但是,能决定他们谁将在平壤占据主动权的,并不完全是他们两方。
    更重要的,还要看安娜和宇都宫太郎的胜负!
    平壤的两大战场中。
    胜利的天平,最先在大同江东南岸的山林中发生倾斜。
    宇都宫太郎还是低估了教导一师的战斗力!
    他的游击战迅速打成了焦灼战!
    游击战是什么我们都懂,十六字方针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如果将这十六字方针,应用在一场兵力投入较大,而又快速激烈的战斗中。
    那就是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
    双方的部队,在一场战斗中会不断的打散、重组!
    作战地点会不断发生变化,战场上兵力优势的天平会随时倾斜!
    总得来说就一个字——乱!
    这跟之前陈启民率领教导第二师在外东北打的那场乱战还不一样。
    那一战陈启民照抄了李云龙的战法,以连营为单位,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打了一场乱战。
    而这一战,高建元将自己的部队彻底打散。
    士兵们以班排,甚至是战斗小组为单位各自为战!
    更重要的是,这一战的战场更加的广阔。
    总体态势,是宇都宫太郎游、阻结合,而高建元则是追、击结合。
    在战场上,双方在平壤东南方向的山林中快速机动。
    各个互不统属的作战单位,随时都有可能在战场的任意一个角落重组。
    这就非常考验双方部队的组织架构。
    这也是宇都宫太郎曾经的底气所在,他认为大曰本蝗军组建多年,部队的等级制度早已经成熟。
    在部队的不断打散、重组的过程中,他的部队随时都能立即找到军衔最高的那个人,然后迅速得在最高指挥官的领导下统一行动。
    而陈启民的边防军,刚刚组建没多久的时间,部队内部的架构一定没有那么成熟,在重组的过程中,领导权的问题解决得绝对没有曰军快。
    当双方都将部队散开之后,无论是高建元还是宇都宫太郎,都已经找不到自己的部队了。
    在这种情况下,战斗的胜负实际上就被握在了基层官兵的手中。
    而这,恰恰是宇都宫太郎最有自信的一点!
    别忘了,曰军可是有一个大名鼎鼎的陆军士官学院,它就是培养这种基层指挥员的学院。
    他认为,曰军的基层指挥员在战术素养上,占据着很大的优势。
    所以,宇都宫太郎才有底气打这一仗!
    直到双方真正得开始短兵相接,他才发现,事情跟他预想得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