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三辽之地

      关东只不过开胃小菜。
    平安京大量的战俘已经开始装船,运往辽北。
    扬州、福州、温州的大船跨海而来,长门州港口千帆竞立,一队队的倭人青壮被撞上大船,鲸海(日本海)上百舸争流。
    随船而来的还有江浙等地商贾,他们最先嗅到商机,海产、金银、珊瑚等都是抢手的货物。
    还有倭女。
    刘知俊看不上,总有人看的上。
    特别是有姿色的女人,中土的达官贵人们需求旺盛。
    而一些姿色不好的女人,也被随船送到了辽北。
    工部的计划是在定理州(海参崴)修建港口,然后大肆扩建勃利州,以勃利州为基点,向北修建大型城池。
    辽北物产丰饶,棒打狍子水舀鱼,随便扔些种子在黑土地上,就能收获茂盛的庄稼。
    原始森林一望无际,参天大树无处不在。
    所产的灵芝、人参、鹿角、貂皮等物,中土趋之如骛。
    留给女真野人实在太可惜了。
    他们根本无法打开这块土地的优势。
    历时三年,郭崇韬终于在勃利州打造出一支军队,招收熟女真、生女真、契丹人、汉人、室韦人,六千之众,习以战阵,结以恩义,教以忠节。
    完全唐化之后,爆发更强大的战斗力。
    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冰天雪地视若等闲。
    枢密院仿照旧制,命名为安远军,属于厢军编制,配给的装备也多是二流。
    但开春第一战,安远军兵分三路,深入林海雪原,捣毁黑水女真部落三个,斩首两千级,陆续虏获男女老少五千。
    女真人大为震恐,纷纷向更北的苦寒之地迁徙。
    也有生女真走出林海雪原,主动拥抱文明的火焰。
    郭崇韬皆招抚之,纳之以归民,教习唐言,还多次向朝廷请求加派宣教使。
    迁徙而来的汉民分得土地房屋,穿起皮毛,烧起壁炉、土炕,家中温暖如春,也就不觉得冷了。
    而这块土地上从来不缺食物。
    肥鱼野物,应有尽有。
    南北朝的时候就出现了窖藏菜,《齐民要术》有记: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
    有足够的利益,刀山火海都有人闯,辽北的冰天雪地又算什么?
    只要愿意迁徙辽北,不仅分田分房,还免除三年田赋。
    汉人永远不缺开拓精神,更不缺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倭人奴隶的到来,解决了辽北最缺的人力问题。
    大量被划为皇庄的黑土地建设成农场,第一批倭人青壮成了农奴。
    有了人力,辽北也有了勃勃生机。
    肥沃的黑土地被开垦出来。
    在这个时代,辽北土地上的资源几乎是无限的,有力的支撑了辽东、辽西的崛起。
    商人总是最先嗅到机会的。
    河东、河北、中原的商人纷纷向北,做起了木材、药材、毛皮、牲畜生意。
    间接的也带动了河北与河东的发展。
    金融改革的红利逐渐展现出来,民间成立大量商会,商贸空前活跃。
    从北平府向东至营州辽阳府、龙泉府、勃利州,向北至大定府、仪坤州、临潢府,两条商路,宛如两条血管,将三辽之地的资源源源不断送往内地。
    会宁州宣慰司高家,在河北广有人望。
    高思继回妫州振臂一呼,被裁汰的牙兵牙将像找到了亲爹一样,河北道粗略统计,约有七千户随高思继远赴会宁州。
    几乎掏空了妫州一半的人口。
    河北道一些受不了唐军约束,也不愿安生过日子的强人,提了半辈子的刀剑,除了砍人,根本就不会别的,也纷纷投附高家,去辽北杀人放火。
    会宁州在辽北拔地而起。
    立军八千七百人,高家四将有三将在,战力强大。
    屡屡横扫北室韦、乌古、生女真部落,抢夺牛羊和女人。
    表现出来的进攻和扩张欲望比郭崇韬还要强烈。
    辽西道、辽东道布政使纷纷上书朝廷,参奏高家,长此以往,恐辽北复河朔三镇牙兵之故态。
    不过好处也不是没有。
    大兴安岭南北的部落为高家声势所慑,一个个老老实实的到临潢府报到,主动归化,寻求李嗣源的保护,以避免被高家扫荡。
    高思继的确能打,向来受河北人推崇,时人私下评断与飞虎将李存孝不相上下。
    其创立的高家枪、四季拳也影响至后世。
    既然李存孝死了,民间传言高思继为大唐第一好汉。
    弹劾的奏章飞入长安。
    李晔也感觉当初把高家册封在会宁府有些莽撞了。
    高家的发展超过了李晔当初的预料,而生女真也并不是想象当中那么生猛。
    还处在未开化的野蛮状态,分散于白山黑水间。
    力量实在是薄弱。
    即便没有大唐的外部威胁,其内部也是互相残杀。
    当然,他们的生猛也只是相当=对于江河日下的宋辽。
    历史上金国能够崛起,一是完颜家几代的苦心经营,杀伐决断,统合其他女真部落。
    二是辽国的心思在汉地,看不上白山黑水,大力扶植完颜家,以女真制女真,没想到培养出个掘墓人。
    而这个时代,当李晔的目光望向白山黑水时,女真就失去了崛起的历史契机。
    室韦、乌古、敌烈诸部,在大唐面前也是弱小的可怜。
    高家宛如一头猛虎窜入羊圈之中。
    周围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就让李晔很尴尬了。
    关键在于高家这种发展势头有些超乎掌控了。
    若是以后享受到倭人奴隶带来的发展红利,那还得了?
    须知会宁州正是完颜家的龙兴之地。
    高家不是寻常世家门阀,人家祖宗上阔过。
    什么事都要作最坏的准备。
    大唐与高家不可能永远维持这么好的关系。
    下一代、下两代会走向何地都很难说。
    这年头亲生父子,都互相捅刀子。
    利益面前,经过时间的发酵,一切都会变味。
    李晔召张承业、赵崇凝、杨师厚、李承嗣、朱瑾、高行周一同商议此事。
    哪怕高行周在场,李晔没有丝毫避讳,直接说出了对高家的忌讳。
    高家膨胀的太快,影响到了三辽的军事平衡。
    高行周是大唐的妫国公、右骁卫大将军,与李晔起于微末,这点互信还是有的。
    能摆在台面上说,就是对高行周的信任。
    当然,如果高行周不能代表大唐的利益,也就不配坐在现在的位置了。
    而高思继也是大唐的会宁宣慰使,还是唐臣。
    商议的最终结果是给高家戴个紧箍咒,会宁州宣慰司隶属于辽北道治下,所有出兵行动,都需得到勃利州军镇司的许可。
    临潢府军镇司也有监督之责。
    同时正式向会宁州派遣宣教使,从三品,行使监督之权,教化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