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高歌猛进

      成都既下,整个西川回归大唐。
    剑门关守将王宗黯向杨鉴投降。
    东川的剑州、龙州等地纷纷投降大唐,杨鉴引利州一万唐军入剑州,从汉中至蜀中的大路终于打开。
    不过马殷在成都城下被击溃之后,收拢一万余残兵,退守资州。
    他这一路虽然败了,李琼却高歌猛进,攻陷东川普、遂二州,梓州难挡其锋,听闻成都归降大唐,梓州刺史王宗寿投降李琼。
    马殷虽然大败一阵,但在东川仍维持相当兵力。
    其退守资州,对成都威胁巨大。
    杨崇本与吕师周镇守成都,处理西川军务,向朝廷报捷。
    杨师厚七千余银枪效节都,与王宗范的三万蜀军,浩浩荡荡向东攻打资州。
    马殷仍未从战败的心理阴影中恢复过来,士卒皆有惧战之心,见了银枪效节都的牙旗,暗中有楚军逃散。
    资州本非雄城,当初王建守不住此城,马殷同样不愿死守,引残军退到合州,与大将李琼、姚彦章等汇合,军势复振。
    合州之险峻还在渝州之上,山水盘绕,当初若不是王宗懿胡搞一通,楚军不知会在此城丢下多少尸体。
    王宗范建议北取梓州,扩大优势,接应北面唐军入境,然后再猛攻合州。
    杨师厚道:“马殷心胆惧丧,此时有李琼、姚彦章二部相助,必有复仇之意,我军锐气正盛,当一鼓而下合州,否则迁延日久,马殷从容经营合州,收当地人心,东川难下!”
    成都大战之后,无论蜀军唐军,再无人怀疑杨师厚的能力。
    王宗范敬佩道:“将军真神人也!”
    两军挺进合州。
    的确如杨师厚预料的一样,马殷有把合州打造成铁桶的意思,守住合州,便是守住了东川。
    听闻杨师厚步步紧逼,李琼、姚彦章、张图英等蔡将勃然大怒,“我等随大王纵横天下转战南北,未尝被欺辱至此!”
    这些人经历了秦宗权、孙儒最鼎盛的时代,可以说是蔡人武勇精神的延续。
    张佶苦劝凭城坚守,杨师厚的银枪效节都纵然厉害,总不能把山捅穿吧?
    可惜李琼不听。
    楚军内部团结,但当初一起盟誓的几人,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姚彦章是马殷的心腹,喊了几声,见马殷阴沉着脸,也就没跟李琼一起闹了。
    李琼、张图英坚决要战,马殷不想伤了他们的锐气,也就同意了。
    “二将必败!”两人走后,张佶长叹道。
    马殷却忽然大笑起来,“杨师厚恃勇而来,真当本王是泥捏的不成!传令全军,与唐军决一死战!”
    张佶惊讶的张了张嘴,忽然明白李琼、张图英只是诱饵。
    “唐军精锐皆在银枪效节都,一战而灭之,西川复为本王所有!”此刻的马殷,脸上又涌现出当初西进的豪情,“唐军已然打通汉中与蜀中,关中之军源源不断,守是守不住的,不如趁现在唐军主力在中原,决死一战!”
    张佶看到的只是眼下,马殷却看到了未来。
    东川夹在西川、汉中、荆南之间,一旦唐军回过神来,三面出击,不止东川守不住,连湖南、黔中都守不住。
    还不如现在放手一搏。
    毕竟破了杨师厚,西川还有希望。
    李琼手上也有一千蔡兵,加上张图英的部众,两万大军气势汹汹的自合州城西门而出。
    人未到,气势却出来了,鼓噪震天,惊动山林中的无数飞鸟。
    当初他们南下,江南藩镇无不望风而逃。
    李琼手持一柄二十五斤的乌铁锤与蔡军行在阵前,当初他就是用这把锤子,敲碎了静江军节度使陈可璠脑壳,坑杀静江军将校三十五人,尽取桂、宜、岩、象、柳等州,岭南之人闻李琼之名色变。
    现在他准备用这把锤子敲碎杨师厚的脑壳。
    也不怪李琼骄横,自土团白条军入湖南以来,未尝一败。
    即便马殷败于成都城下,李琼在东川依然高歌猛进。
    不过挡在他面前的不是杨师厚,而是王宗范的蜀军,一看其皮甲就知。
    “滚开!”乌铁锤下,白的红的飞溅,李琼怒气冲天。
    一千重甲蔡军更是如蛮牛一样在蜀军阵列中横冲直撞,张图英驱兵在后掩杀,蜀军阵脚大乱。
    “杨师厚!”李琼在阵中怒吼连连,如同疯虎一般。
    一千蔡军也跟着怒吼。
    说起来,杨师厚与这支蔡军多少有些渊源,当初在李罕之手下,孙儒围攻洛阳,时任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前来讨伐,双方战于洛水,诸葛爽大败。
    当时杨师厚与李罕之在诸葛爽麾下,而李琼马殷在孙儒麾下。
    只不过当时都是军中小小的都校。
    二十年过去了,命运又让他们撞到了一起。
    恍然之间,杨师厚已经年近四十。
    战鼓声从西面响起。
    蜀军缓缓向嘉陵江西岸退去。
    仿佛潮水消退,露出中间的礁石。
    礁石正是由铁甲与银枪组成,阵中一杆牙旗“大唐银枪效节都杨”!
    两千名骑兵在牙旗下默然无声。
    李琼望着这杆牙旗眼珠子都红了,不再理会退去的蜀军,狂笑中露出满口森森白牙,“杨师厚!”
    不过牙旗下杨师厚的眼中根本没有他,而是他背后丘陵上若隐若现的人影。
    杨师厚只是轻轻挥了挥手,前阵两千步卒开始前进。
    为了便于近身冲杀,蔡军同样舍弃了长矛,多用横刀。
    仿佛两股潮水撞在一起,银甲与黑甲中间白刃翻飞。
    长枪比长矛短了一半,却比横刀长了一截。
    同样穿着重甲,长枪的破甲力远远高于横刀。
    横刀的劣势在长枪之下暴露无余。
    弃长矛而用长枪,虽是小小的改动,却是杨师厚对三十年战争生涯醍醐灌顶般的领悟。
    就像胡服骑射一样,看似微小的改动,实则是一场军事变革。
    当然,唐末用枪的武将不在少数,这种趋势早已存在,但杨师厚是第一个以此成军。
    一名名蔡州兵倒在银枪之下,每个银枪效节都的士卒,眼神极为沉稳,既不为敌人的疯狂而慌乱,亦不因袍泽的惨死而惊恐。
    如山岳一般稳健厚重,无可撼动!
    从来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李琼,忽然有种徒劳的感觉。
    “贼将休走!”一声大喝,一杆银枪兜头刺下,李琼匆忙躲开,兜鍪却被刺下,发髻也被挑落了,满头乱发迎风狂舞。
    李琼手握乌铁锤,快速稳定心神,“你是何人?”
    “大唐破军都将黄全素。”
    李琼狂笑挥舞铁锤,仿佛平地里刮起了一阵恶风,黄全素以枪格挡,“砰”的一声,长枪断成两截,黄全素整个人都倒飞出去。
    别看乌铁锤只有二十五斤,但加上李琼的臂力,挥舞起来,不下千钧。
    李琼一步步向黄全素走去,目光已经落在他的脑门上。
    三四名银枪效节都士卒刺来,李琼抡起乌铁锤,一锤一个。
    倒下的再也站不起来。
    黄全素吐出胸中的淤血,拔出腰间横刀,两眼紧紧盯着李琼。
    此人之凶猛,超出了他的认知。
    “银枪效节都!杀!”
    就在李琼朝黄全素走去的时候,十几名士卒自发形成小型阵列,向李琼围杀过来。
    一柄乌铁锤在枪丛中翻飞。
    不断有人吐血横飞出去。
    然而一人之力,终究有限,银枪效节都士卒都是经过严格训练,极擅配合之道。
    单打独斗,可能没人是李琼一合之敌,但十几人在一起,长枪刺、挑、劈、扎,李琼没有三头六臂,三支长枪刺穿他的甲胄,刺入腰间。
    李琼狂吼一声,大锤猛砸,两名士卒脑浆飞溅。
    黄全素看准机会,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刀光一闪,李琼的人头滚落地面……
    两千银枪效节都,凭借丘陵与嘉陵江,挡住了两万楚军。
    杨师厚翻身骑上战马,接过部下送来的长枪,笑着对身边的魏五郎道:“此战之后,银枪效节都扬名天下!”
    魏五郎有伤在身,刚想大笑,牵动身上的伤口,疼的满脸冷汗。
    杨师厚揶揄道:“不行就算了,后方休息,看本将取下马殷人头!”
    “如此大战,末将若是不能参与,岂不是生平之憾事?大丈夫为国征战,安能惜身?”魏五郎勒紧绦带。
    杨师厚满意的点点头,“别死了,回去你至少是个下将军!”
    又回头对传令兵道:“传令王宗范,不要藏着掖着了,同力破贼,擒杀马殷,为大唐立不世之功,名传青史!”
    他说的声音极大,豪气干云,周围将士身体挺得比长枪还要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