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进入电器行业

      第二天一大早,在明潮大厦,蔡致良见到了廖永凯。
    “昨晚没喝多啊?”一见面蔡致良调侃了一句。
    “没有,我这酒量你还不了解。曾翔还想灌我酒,被我劝了几杯,早早就歇着了……”廖成凯说着昨晚的情形,道,“不过,阿杰倒是喝多了,被抬了回去。”
    廖成凯的酒量确实不是吹的,上学的时候蔡致良就见识过,他们四人捆一块才能打个平手。
    “装的吧,阿杰的酒量可不小。”相对而言,邓英杰的酒量是他们四人中最好的。
    “谁知道呢,也可能演技比较精湛,反正我是没看出来,哈哈……”
    聊了几句昨天邓英杰的婚礼,才开始今天的正题。
    “这次去北美,有收获没有?”
    廖成凯去了一趟美国,一来是关于设备的发运,金河德州电子购买的并不是新设备,而是德州仪器下面一个工厂的二手设备。
    如今市场回暖,依旧是rb的天下,破产的晶圆厂不在少数。对美国来说,打压了rb,扶起了韩国,该破产的,破产的更快了,就连拥有雄厚资本的德州仪器也不例外。工研院那边的工程师早之前考察过,大概八成新,基本上还没来得及使用,便进入破产程序了,并不影响使用。
    二来就是招聘半导体领域的技术人才和熟练的工程师,毕竟台湾本地的基础人才储备并不富裕,也大多数被请去了联华电子和台积电。金河德州电子是新成立的小庙,招揽不来那么多的技术人才,便学韩国半导体企业,到北美大量招收韩裔半导体人才。
    再者,就是建立金河德州电子的北美办事处,以方便收集半导体技术方面最新的信息。
    “收获还是有的,有些台裔和破产工厂的技术员,还是有愿意来台湾工作的。”廖成凯随即摇头,道:“德州仪器那边没有什么进展,4mdram技术是他们最新的技术,短时间内不可能授权给我们,而已德州仪器目前的状况,也没有继续研发的动力。”
    此次美国之行,廖成凯也算是看明白了,道:“如果将4m的技术授权给我们,德州仪器就不剩什么了。”
    “既然不准备再研发,那便是要放弃dram市场,不趁现在卖个高价,还留在手里做什么。”蔡致良道:“我的看法正好相反,只要授权给我们4m的dram,保证到时提供给德州仪器的dram产品的价格,肯定比德州仪器自己生产的产品成本还要低。”
    “话虽如此,但是我们的规模太小了,远远无法满足德州仪器的采购量。”廖成凯不以为然,建议道:“如果我们能够继续扩产的话,能达到10万片产能的时候,说不定就有跟德州仪器讨价还价的资格。”
    这资格,现在是没有的,规模不影响大局。
    “钱从哪儿来呢?”廖成凯的说法更不靠谱。
    1m容量的dram存储器,所需要的超净工作间,环境要求十分严格。在这种超净厂房内,每一立方米的净化空气中,直径0.1微米的颗粒,不能超过350个。因此,月产仅仅1万片的晶圆厂,便需要上亿美元的投资。这也是蔡致良当初愿意接手二手设备的原因,没办法。10万片的工厂,便意味着目前十倍的投资。
    蔡致良现在可没有孤注一掷的决心,将这个建议驱除至脑外,问道:“按照工期计划,下个月就可以试着生产了吧?”
    “最晚下个月底,我同工研院以及德州仪器的技术员,会尽量在3个月之内,将良率提高到4成以上。”廖成凯信誓旦旦地保证,接着问道:“你下个月要过去看看吗?”
    “你到时通知我,有时间就过去看看。”蔡致良也不确定下月的时间,如果月底的话,正赶上《阿郎的故事》上映,道:“良品率方面,还是要加快。听说台积电的张先生以前在德州仪器,就是负责提高良品率的,你可以咨询一下,毕竟他还是工研院的院长,也是公司的股东。”
    rb的工厂良品率普遍在8成以上,这也是rb打败美国的一个原因。良率越高,自然成本越低。
    廖成凯笑道:“张先生估计是没有时间,最近为获得英特尔认证,为其做芯片代工,正忙于调整生产工艺,以获得英特尔公司的订单。不过,估计也是白忙一场。”
    “听你这语气,似乎是不看好台积电啊?”蔡致良也不意外,毕竟代工模式刚刚提出,还未得到认同,专注于芯片设计的公司也不多。
    廖成凯道:“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工研院的人都是这么看的。”
    蔡致良笑着问道:“既然不看好,那就没有人阻止吗?”
    廖成凯摇摇头,道:“张先生本身就是工研院的院长,加上他在半导体行业的资历与威望,也就不了了之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蔡致良倒是准备下个月去看看,要是能再得到一些股份,就实在太好了。
    谈完金河德州电子公司的事情,廖成凯便离开了,也没有在香港多做停留,当晚就回台湾了。
    刘炳振好歹回来一趟,四人还是再约了一次,用邓英杰的说法,就是为刘炳振接风。
    “那天看见老廖了,已经回去了吗?”问话的是刘炳振。
    邓英杰指着蔡致良,道:“你得问阿良,老廖现在是为阿良打工。”
    “阿良,反正也在香港,就叫过来吧。”刘炳振听到是为蔡致良做事,便以为廖成凯就在香港。
    蔡致良道:“不在香港,我是去年的时候在台湾投资了一家工厂,就让老廖做了厂长,帮我打理。”
    “什么工厂?你这生意做得挺大,都做到台湾了。”刘炳振有些好奇。
    蔡致良道:“dram晶圆厂,做半导体的。”
    “那投资可不小,我去年随导师去美国考察,听说那边的晶圆厂都被rb挤兑破产,亏损了几十亿美元。”刘炳振倒是还了解过一些。
    蔡致良笑道:“你说的那是美国的工厂,台湾这边投资一般比较小,产能也不及美国的百分之一,也就没那么严重。”
    “阿良,你在台湾的工厂还缺人吗?”薛成插了一嘴。
    蔡致良愣了一下,问道:“你要去台湾?”
    “老薛,你现在做的好好的,去台湾干嘛,再说了,你妈能同意吗?谁还没有失过恋,至于这样……”邓英杰道,“你要是觉着放不下,就接着追,逃避算什么事。”
    “你少说风凉话,这事没应在你身上。”刘炳振怼了一句,道:“阿成,如果不想面对,辞职另找就是了。虽说现在交通方便了,也没必要跑那么远。”
    “不是,我就是找一份工作,你们兴奋什么劲。”薛成没好气地回了一句,拿起桌子上的啤酒,灌了下去,随即看到三人的眼神,叹了口气,“这还说不清楚了……”
    或许一次大醉之后,薛成已经看开了,但是在刘炳振、邓英杰与蔡致良眼里,却是更严重了。
    “要不我们就到大陆投资建一家电器厂好了。”蔡致良提议道:“就交由老薛来管理,离家又近,跟在本地上班没有什么区别。”
    毕竟当初茶楼街的事情,如果没有薛成陆续的内幕消息,邓英杰最后关头的施压,后果实在是难以预料。蔡致良觉得自己有必要拉老同学一把,也可以将老朋友通过共同的事业,维系在一起,毕竟离开学校太久了,感情也会慢慢变淡。
    “别,别,我就是个搞技术的,哪儿有那个能力,打理一家工厂。”薛成忙摆手拒绝。
    “这个主意不错,我年初去过一次罗湖,到处都是港资投建的工厂。成本很低,到那边建厂的也多,据说电器一直供不应求,还需要凭证购买。”邓英杰很是赞同,也有意与蔡致良一起做生意,问道:“不过建一条生产线需要多少钱?”
    “我哪儿知道。”蔡致良也就是一时想到建厂,“老薛,之前红梅电器在那边建厂时,你不是去了吗,一条生产线花了多少钱?”
    “是啊,老薛,快给我们说说。”邓英杰也反应过来,这事老薛熟啊。
    薛成道:“一条冰箱的生产线,大概需要十几万美元。当时红梅电器从rb购买的,到岸价11万4千美元,如果二手设备的话,还会便宜一些。”
    “那就可行。”邓英杰一划算,在自己可承受范围之内,道:“阿振,你要不要参一股。有老薛当厂长,必不会让你吃亏的。”
    “我还在上学呢,可比不上你们财大气粗。”刘炳振摆摆手。
    “这个我真做不了,要不我给你们推荐一个人?”薛成还是不敢接手,道:“今天是为阿振接风,就别管我这破事了。”
    刘炳振道:“老薛,你就别客气了,又不是亏你自己的钱,怕什么呀。要不是还没毕业,我都想试试。”
    薛成道:“万一蚀本,可别怨我。”
    “放心吧,这就不是蚀本的买卖。”蔡致良笑道,“你不是在红梅电器做事,拉几个熟人帮你一起管理就是了。”
    邓英杰道:“你这是跟成家硬杠,不过,可别拉上我们。”
    蔡致良道:“看你说的,公司里面人来人往本就是常态,怎么能说与成家杠上了。更何况,挖他的墙角,是对他优良管理制度的一种肯定,要不然怎么不找其他公司。”
    “你这歪理,挖人也能被你说的这么高尚。”邓英杰端起啤酒,笑道,“预祝合作愉快,干杯。”
    说好的接风宴变成了生意场,在蔡致良与邓英杰的劝说下,刘炳振也参与进来。最终商量的结果,邓英杰出大头,占股55%,蔡致良30%,薛成10%,刘炳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