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无人反对!(求推荐)

      第76章 无人反对!(求推荐)
    如今大汉朝实行的乃是“察举制”,但“察举制”已被世家大族所掌控,导致许多人晋升无门。
    正因此才形成了一个一个利益集团,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汝南袁氏家族。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每当这句话说出去后就会感觉袁家很厉害,很牛逼。
    但为何如此厉害,这么牛逼,那当然是因为“察举制”的存在了,简单点说就是上面有人!
    有人在朝廷做官要提拔人才起来当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待提拔起来后,被提拔之人自然要投李报桃。
    与此同时在加上除了边境外,大汉朝内部几无军功可言,“非军功不可封侯”渐渐就变成了一句废话。
    而且就算有军功想要封侯也是非常难得事情。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单此一句便知封侯之难。
    也正是因此封侯只能才能体现出勋爵的地位。
    如今国内战乱不止,边境胡人入侵,正是启用军功制的好时机。
    只不过如果真正的要将军功制落实下去,无疑会得罪一大片既得利益者。
    如果董卓坚定的将军功制落实下去,那其麾下士卒在作战之时便会有个盼头,这是一条平民晋级高位之路。
    随着董卓的话音声落,宴会之中又变得针落可闻。
    董卓不自觉挑了挑眉头,心中腹诽不已,怎么回事?
    竟然没有人跳出来反对?
    有些奇怪啊。
    难道在酝酿什么阴谋诡计?
    董卓心中还留着许多说词,准备与反驳之人辩论一二呢。
    最后竟然变成了这样的情况,气氛瞬间有些尴尬。
    “咳。”董卓轻咳一声,笑道:“诸公觉得董某所说如何?”
    “呵呵。”蔡邕口中轻笑一声,摇了摇头,开口道:“明公要重振朝纲,落实军功制这是好事啊!”
    众人听了蔡邕的话均点了点头。
    在座众人,朱儁、皇甫嵩那是实打实的军功起家,其中朱儁更是其中寒门中的代表人物。
    如今汉朝的军功制不是没有,只不过是废弛了。
    自己辛辛苦苦拼死拼活的征战,最后别人只用钱财金银之物就能获得勋爵之位,这让他们这些靠自己努力的人心中如何去想?
    至于得罪人?
    非常现实的是,要得罪人也是董卓得罪,他们是受益者,因此朱儁、皇甫嵩当然不会开口反对。
    至于马腾、韩遂二人,他们如今还未有勋爵在身,若是董卓严肃朝纲,他们如今领军在外靠军功获得勋爵的机会自然更多。
    而杨彪、士孙瑞如今已身处高位,属于士大夫阶层,这勋爵之位对他们来说只能说是锦上添花。
    有更好,没有也是无伤大雅的事情。
    至于“非军功不可封侯”这虽然会损害到当前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不过他们也算是有识之士。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又想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道理。
    若是不给些好处,谁去剿匪?
    若是不给些好处,谁去抗击入侵的胡人?
    若是不给些好处,如何让那些个军汉们拼命?
    更重要的是,反对董卓有用吗?!
    有用?
    还真没有用。
    若是有用,那之前他们也不会妥协。
    妥协了第一次,自然而然的就有第二次。
    有些事情,只有零次和n次。
    正因此与其多费口舌,还不如闭口不言,且看董卓如何行事。
    若是董卓事情办得好,那就好。
    如果董卓事情办得不好,他们也不介意那时候再去看董卓的笑话。
    就在这时,只见蔡邕掠了掠胡须,戏谑道:“在座诸公巴不得明公能够将此事办好,要说最不情愿者当属区区在下了。”
    蔡邕此言一出,董卓哈哈大笑起来。
    要说这是为何。
    因为之前董卓颇为看重蔡邕之才学,为了拉拢蔡邕,董卓上表皇帝为蔡邕讨了一个高阳侯。
    如果董卓重新规范封侯的要求,那蔡邕可就非常尴尬了。
    正因此,董卓才大笑起来。
    与此同时在座的其他人脸上也露出莫名的笑意,方才董卓才说“非军功不可封侯”,这才多久?
    董卓便被蔡邕“啪啪啪”的打脸了。
    恐怕也只有蔡邕才敢和董卓说这种玩笑话。
    董卓对蔡邕的话不以为意,摆了摆手笑道:“伯喈此言实在可恼。”“实在可恼。”
    “伯喈乃大才也,既已封侯焉能夺去?”
    蔡邕虽然知道董卓有说词,不过如果只是因为“大才”二字便一笔带过,而后如何能够服众?
    而其他人却没有“服众不服众的想法”,董卓一声令下雍州境内谁敢不服?
    只是他们觉得这董卓真是有够不要脸皮的。
    不是不要了脸皮,准备应该是左脸贴在右脸上,左边不要脸,右边厚脸皮。
    蔡邕摇了摇头,反驳道:“明公既要严肃封侯之事,不如便从邕开始,邕这高阳侯不要也罢。”
    “只是此事若是顺利,明公届时可别忘了请邕吃几盏好茶,饮几盏好酒便是。”
    蔡邕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其一是因为其身为大儒,本就不看重这些虚名。
    其二蔡邕乃是董卓心腹之人,若是董卓在对待蔡邕时能够一视同仁,那“非军功不可封侯”一事,后续处理起来就会方便许多。
    连蔡邕的高阳侯都没了,那其他人难道还有骚话说?
    虽说不是杀鸡儆猴,但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然而董卓却不是这么想的,蔡邕虽一片好心,但董卓却不领情,或者说董卓的心思更深一些。
    如今朝廷内外封出去的勋爵不少,这些人多如牛毛,有道是蚁多咬死象,威势之甚如董卓也不敢将所有人得罪。
    董卓的确是要杀鸡儆猴,但他并没有拿蔡邕当典范的想法。
    这时只听董卓笑道:“伯喈多虑了,伯喈之心董某岂能不知,只是董卓另有打算。”
    董卓眼光扫过场内所有人,沉声道:“先帝在位时封出去了许多勋爵,有些人的确是有本事,有些人却不是。”
    “董某的意思是拿那些买官之人开刀。”“方才所说可不是将封侯之人一棒子全部打死。”
    “此事还需徐徐图之。”
    随着董卓的话传出,众人心中明白,董卓这也是做出了让步。
    不过之前买官之人恐怕就难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