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

      八十年代学霸重生日常 作者:核桃有壳

    分卷阅读10

    了。”

    “不是说笑。我虽管过一校的教育,但那些都不过是些普通孩子。国家说要普级义务教育,现在的程度说白了也不过是堪堪做到全民扫盲,如囡囡这样的,我不敢说和十二岁拜相的甘罗比,可要是把她和普通孩子放一起,却要担心伤仲永了。有了天赋,不单是孩子自己要刻苦上进,我们家长更要给她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耿大舅顿了顿,静待妹妹思索了一下才又道:“囡囡的未来绝对不会局限于我们这小小的余水市,现在社会变化太快,学习不单单是课本上的事儿,一个人的素质、眼界和视野将对她的人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想为她求个名师,将来去外地求学也好,留在本地上完中学也罢,有个好的环境总不会错的。”

    这一席话说得耿霜泠这当妈的忐忑又兴奋,一时不知道大哥与母亲是个怎样的安排。

    这时耿外婆发话了:“你大哥年轻求学的时候,国家乱成那个样子,学业上终究是有所耽误,上个礼拜天,你大哥就来和我商量过,如果今天囡囡交出来的作业合格,就让我这老太婆舍把脸去求人,就算不姓耿,她流的也是咱们家的血。”

    “小妹,我们耿家的孩子不求光宗耀祖、成龙成凤,也都要走出自己的一条正道,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也相信我们家的孩子能做到。而囡囡,她可以做得比我们能想到的还要更好一些。”

    余水市,位于浙省东南部,一半靠山一半靠海。学风严谨,人才辈出。

    一千七百年前,唐都的一位学者来到这里办学,从此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厚的教育基础。

    耕读传家。耕,是做农事,以安身养家。读,是看圣贤书,学礼义廉耻。

    耿家、张家、秦家,是这里三个传承最久的家族。

    封建统治末期,耿、张、秦三家的族老有感于时局混乱,辞官回故里避居,一心调养后辈。战乱年代,健儿出征,死伤无数,但三家好歹都算还有后人存世。

    此地民风好,文/革里闹得凶,千年文化古城,注重教育修养,对待学问人总归保有内心的一分尊重,如耿大舅这般虽说也关了牛棚受了些罪,最终大多还是得以平安度过最难熬的那些年。

    三家人世代交好、几代联姻,最困难的时候也相互扶持着走过。

    耿外婆出身张家,家里的3个亲弟弟,其中两个当年还是扛枪回来的,建国后回家种田,普通农家翁的日子清苦,做人的脊梁骨还在。

    耿家一向子嗣单薄,到了耿外公这一代更是就剩一棵宝贵的独苗,年轻时留在当地和抓壮丁的打了不少游击,最后倒是真的开枝散叶,儿孙满堂。

    而秦家,秦老爷子是耿外婆的表弟,博闻强记、学识广博,性格也雅致,娶的一起留洋的大家小姐为妻,当初也是门楣显赫。为了报效祖国,两人耽误了婚期,最后只得了两个儿子。无奈这两儿子一个牺牲在鲜国战场上,一个因意外亡故,留下两个老人相伴度日。

    这些过去的事都是前世的顾毓铮所不知道的。

    百年时间,世道变得太快,多少坚持被冲击得面目全非。这些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浮沉的老人们看得很开。

    门第也好,传承也罢,儿孙自有其福。如遇佳儿,便将一身学识相授,如无机会,那就让一切泯于尘埃。

    新的国家有新的秩序,只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孩子们的路怎么都不会走得太差。

    前世的顾毓铮成绩确实出类拔萃,只是没有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求学**,与其他孩子一般走着大众的求学道路,只隐约听说家里有几户表亲却是没什么机会来往,这一次,因着她不同的表现赢得了长辈的认可,耿外婆想为她求的老师,正是自己的表弟秦振国夫妇。

    两位老人一身的学问,真的就这么带进棺材有些可惜。况且毕竟是自己的表弟,老来无人承欢膝下总是遗憾。小毓铮天资聪颖,秉性纯善,她家那爷爷奶奶现下看来是靠不住的,倒不如到表弟跟前去,如能入了两老的眼,一身本事后继有人不说,也算一份祖孙情。

    惊喜来得太突然。

    耿霜泠是一直知道自己有个本事很大的表舅,年节时也曾随父母前去看望,没想到如今母亲愿意带女儿去拜师,自然是喜出望外。

    顾毓铮更是觉得受宠若惊。

    这机会有多难得?前世终其一生不得遇也。

    作为一个曾经碌碌无为的前学霸,那种压抑的心情就算再看得开,也还是很难排遣的,有了重生的机会她会更迫切地想要做出点什么。

    求学和赚钱,就是如今她最紧迫想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有话要说:  重新打基础,是件锻炼耐心的事……

    ☆、第8章 拜师之行

    作者有话要说:  读者:这就拜师啦?太简单了吧!

    秦舅公:还想咋滴复杂?这叫眼缘(颜值,划掉)。

    作者:就是这样,又不是学校招生考试,收徒看的是心性、是细节、是举手投足间展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本质。

    看看时间,才9点出头,耿外婆拾掇了点吃食作为伴手礼便带着顾毓铮出发了。

    秦家夫妇住的比较偏,在市一中后面的山脚,那里一整片地都被划为老干部疗休养之用,每户一家独门小院落,大概住了二十来户离退休老干部。

    顾毓铮跟着外婆走进大院,入目之处,环境清幽,十几处小院错落有致地坐落在树荫绿草之间,不时还从院墙里探出几根枝桠,偶尔几座院中传来几句惬意的歌谣戏曲之声,衬得大院格外宁静安详。

    人说“居移气,养移体”,想必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自然而然会变得霁月光风、超然豁达吧。

    秦家夫妇的小院比较靠里,离山脚更近些。待得走近,便听得里面传来如山泉潺潺之叮咚之声,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清脆悦耳,不一会,又有笛声相和,二者相伴相偎,停停歇歇,和谐有致。

    顾毓铮对民乐没什么研究,也不知道与笛子合奏的是哪种乐器,对了,这是笛子吧?又或者是萧?

    听了一小会,乐声停歇,耿外婆才上前敲门,等没两分钟,门开了,一位外表温文尔雅的六十多岁男子站在门内招呼:“原来是表姐来了,这么些天不见,你看着还很健朗啊。”

    “成天没有让我操心的事,吃好睡好,身体自然没问题。听你和妹子这吹笛弹琴的,日子看来也过的都好。”

    耿外婆拉着外孙女的手迈进小院,同时将礼物递了过去,“都是家里日常做的些吃食,知道你和妹子平时也不怎么动手,就多做了点带来。”

    秦振国也不推辞,一边接过东西一边将人往屋里带:“表姐又不是外人,你的东西我当然是要收的。我和静云就

    分卷阅读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