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戾气重_分节阅读_76

      又隔一天,还真又有张宅的人来了。
    居然是马氏。
    这要没个准备,小姨出嫁,二舅母来请,名义上全是长辈,珠华还真不能挺着说不回去,那她的名声就好听了。
    如今就不妨了,守庄的侍卫来报,珠华飞快跑回屋,躺上床盖好被,屋里本就点着火盆,再多搬来一个,她又抱着汤婆子捂着,等马氏守完了一层层的通传,终于能进屋时,她已经是一副面红耳赤,发热出汗的模样了。
    陪着的摘星垮着一张甜甜的脸,叹气道:“都是婢子们的不是,贪图跟姑娘一道在外面跑着玩,没有及时劝姑娘回屋,结果让姑娘受了风,就病倒了。”
    马氏:“……”
    她能说什么?是质疑国公府的下人没有照顾好珠华,还是埋怨珠华身子弱?便是心有怀疑,也不可能说沈少夫人的丫头扯谎,要去找个大夫来给珠华看看。
    只好怎么来的,还是怎么去了,回去把还没捂热的十两银子心痛地还给了张老太太。
    张老太太如何气恼自是不消细说,只是女儿的高枝正在眼前,这时候也无暇他顾,只得罢了。
    张兴文倒还存着坏水想忙过这一摊再吐,谁知又过一阵,珠华还是没回来,倒从平郡王府里来了信,要他过去,说张巧绸十分得王爷宠爱,给他在王爷面前求了差事,要他过去使唤呢。
    张老太太和张兴文尽皆大喜,现成的前程来了,张兴文暂且也顾不上珠华了,忙忙收拾了行李赶去了。
    田庄上,沈少夫人慢条斯理地收起才收到的信,听着外间传来的读书声,翘起嘴角笑了——今日下了初雪,几个小的没法在外面跑了,沈少夫人便把他们读书的地点安在了旁边,现在叶明光在练字,珠华教着端姐儿在背诗,此起彼伏的读书声,比什么动静都来得动听。
    这种安宁从容的日子,要能一直过下去就好了。
    可惜呀,快十二月了,离着年关也没有多远了,她再拖,也拖不上几天了。
    “娘!”
    丫头打起帘子,底下冒出端姐儿欢喜的小脸来:“我又新会背一首诗了,背给娘听呀?”
    沈少夫人含笑起身:“好啊。”
    ☆、第79章
    京城的年节,与一场大雪一同而至。
    扯絮般的雪花飘飘洒洒,一夜之间便覆盖了天地万物。
    随苏长越一起上京的李家大小子福松天还没亮便叫接连不断的炮竹声吵醒,没法再睡,只好揉着眼穿衣起来,门一开,不由惊喜地“哇”了一声。
    他是土生土长的金陵人,头一回来北方见着这么大的雪,新鲜得不行,他年纪也不大,过了这年才十六,顽心仍在,当下也不怕冷,扑到院子里蹦跳着玩了好一会,还堆了个歪七八扭的雪人,然后方有点醒过神来。
    ——天哪,如今宅院里就他一个下人,这么厚的雪,一脚踩下去都没到脚脖子了,扫起来得扫到什么时辰去?
    却也没法,只好哭丧着脸去找扫帚,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雪走到柴房旁,却见一名身穿墨蓝棉袍的少年已先拖着把竹编的大扫帚出来了,他吓一跳,忙赶上去要接过来:“公子,你的手是拿笔的,可不敢干这事。”
    苏长越露出一点笑容:“无妨,我在家时也扫过的,成日坐着筋骨都发酸了,这下正该动一动。”
    他说着绕过去走了,福松个子不及他高,不好硬抢,再也是几个月处下来,知道他为人确无一点架子,便依言罢了,另取了一把扫帚跟上去。
    两个人先到门外,把门前一片地方扫了,拿了早买好的炮竹来,点了引信堵了耳朵,在门前放了。
    噼里啪啦的声响似乎天生就带着喜气热闹,两人对望一眼,因人少而生的冷清都被驱散了一些,不由相视一笑。
    再返回去继续扫院中的雪,从门口倒着往里扫——因为大年初一照习俗是不能动扫帚的,会扫走运气和财气,然而院里堆着这么厚的雪,不扫到明日就冻结实了,逢着这种不能不扫的情形,人们又发明出了一种折中的法子,即从外往里扫,垃圾不倾,把运道仍放在家里。
    家中再无旁人,倒也不用扫得太干净,能在中间扫出一条能供人行走的小道就够了。
    日头渐渐高起,扫雪也渐渐进入尾声,福松抹了把额上的汗,振奋地加快了点速度。
    终于扫完,他向苏长越道:“公子快去歇一会吧,我去厨房弄些早饭来。”
    苏长越放好扫帚,点点头:“有劳你,送我书房里来便可。”
    他转身去了,福松佩服地望一眼他的背影——大年初一都勤读不缀,怪不得人家没满二十就是举人老爷了呢。
    福松做饭的手艺只算凑合,平时两人的早饭都是在外面解决的,巷口就有好几家早点摊子,方便又便宜,只是如今尽皆在家团圆过年去了,除非穷疯了,等闲谁也不会在大年初一还开市。
    凑合着吃完,福松抱着一个拜匣,跟苏长越分头出去拜年。
    苏长越要去的是几家苏父生前极相熟的人家,如今他回京城,必得他本人上门方显诚意的;福松的拜匣里则放的是苏长越事先写好的门状,此门状与平时往别家做客拜访时投的名帖形似,但又略有不同,是为拜年专用,上面写着些拜年的吉利话儿,专为应付往来较少、关系一般的人家,不用进去拜会主人,只要送封帖子表表心意便成。
    一路所见的官家衙门、商会店铺全封着门板,但街上并不萧条,出门拜年的人们来来往往,顽童们穿梭其中,打雪仗的,放炮竹的,堆雪人的,兼有几个举着草把子卖冰糖葫芦的,热闹非常。
    福松眼前一亮,摸出铜板来,上前买了一根冰糖葫芦,顺嘴同那小贩搭了两句话:“今儿还上街做生意啊?”
    小贩笑容满面:“没小爷的福气,我们小本生意,一年到头就指着这几天能多赚几个了。”
    “那祝你生意兴隆发大财啊!”
    小贩笑得合不拢嘴:“哟,谢您吉言!”
    **
    除了卖冰糖葫芦的小贩外,京城里其实也还有那么三五个处所没有歇年。
    比如说:锦衣卫。
    两个身着便衣的锦衣卫笼着手,懒洋洋地踢踏着脚步在街上巡视,一边低声说着话,一边慢慢拐进了苏宅所在的这条巷弄里。
    “你说我们怎么就这么倒霉,大年初一都不得消停,硬叫撵出来巡街,不知道有什么好巡的,老子又不是干的五城兵马司的差事。”
    “可不就是最近太太平了,才只好从别人嘴里抢食了么。”右边的锦衣卫嘴唇轻动,“总这么安闲无事,皇上养着我们干什么使。”
    左边的锦衣卫撇嘴:“得,你觉悟高,哥比不得你。”
    “王哥,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想想我们百户大人,几年前投上了机缘,一下就连升两级,从总旗直接爬到了百户,现在我们在街面上喝冷风,他在家里舒舒服服地呆着,整点年菜,喝点小酒,有事动动嘴就成,自有下面的人跑断腿,这日子你不想过?”
    左边的锦衣卫火气散了:“嗯,这倒说的是。”
    右边的锦衣卫就继续道:“这机缘,不是那么好得的,百户大人是运气好,抄个御史家里能抄出来五万两,在指挥使大人的心里都挂上了号,我俩哪能有这个侥幸,也能随随便便碰着?——就有,这机缘也不会自己掉下来砸你头上,得靠自己发掘。”
    左边的王哥听得连连点头:“不错,不错,是这个理,小林,到底是你年轻,脑子好使些。不过,唉,你哥都这把年纪了,也指望不上什么横运了,能升个总旗,将来把儿子的路铺平点,哥也就知足了。”
    “王哥可千万别这么说,小弟年轻,哪有王哥见多识广,多少事都等着王哥指点呢——嗯?”
    他停下了脚步。
    王哥警觉地左右张望:“怎么了?”
    小林却指着他脚下的一地散落红纸,道:“王哥请看。”
    王哥:“……”
    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炸开的炮竹吗?大过年的,每家每户门前都有,照习俗这一天都是不会扫走的。
    他心里糊涂,碍着面子不肯开口问,后辈都指明给他看了,他还看不出不对,这也太丢份了。
    小林很有眼色地主动道:“王哥,这就是小弟才提到的那家——他家败了家业,在京里呆不住,早已搬回老家去了,宅子里应当一个人都没有,这事隔三四年了,门前怎么会出现放炮竹的痕迹?”
    ——苏长越回京不过一个多月,大半时间又都是闭门苦读,锦衣卫不会闲得来盯他一个毛头小子,因此还当真不知道他进京赶考的事。
    这两人正好是当年带队抄苏家的那个总旗的手下,总旗回去把银两奉上,因立了这功而扶摇直上,手下们羡慕不已,才分外对苏家印象深刻,若不然,换了一般的锦衣卫即便从苏家门前过发现了也不会如他们这样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