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5 某天,一去就没有回来

      0245 某天,一去就没有回来
    王亮仍然记得刘粹刚同许希麟那浪漫的恋爱经过,作为无话不说的兄弟,刘粹刚时常还会向王亮讨教一两招。
    1933年,还在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毕业的刘粹刚在火车上邂逅了十八岁的许希麟。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无法忘记你的容颜。
    文雅秀美的许希麟让刘粹刚的胸口的悸动着。
    “粹刚可是飞行员啊,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当然包括心理训练。在天上驾驶着战斗机作战,必须得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可见,粹刚是真的对这个女子钟情了。”王亮道。
    主动的搭讪无果,当时在学校教书的许希麟因为相貌出众,追求者不少,她自然不会喜欢上这个看上去冒冒失失的小伙子。
    刘粹刚失魂落魄地回到学校,整日整夜地思念火车上邂逅的那个姑娘。
    一眸一笑,已经占据了他的心。
    后来,刘粹刚就给许希麟写信,因为不知道家庭住址,只好把信寄到学校去。
    “初遇城站,获睹芳姿。娟秀温雅,令人堪慕,且似与余曾相识者。车至笕桥,匆促而别,然未识谁家闺秀。如是风姿,意不复见。耿耿此心,望断双眸。”
    许希麟看了这封字迹工整饱含深情的信,还是决定不予理睬。
    谁知刘粹刚并不气馁,一封封信如同如雪片一般飞来。
    再后来,打听到许希麟家庭住址后的刘粹刚干脆每天都到她家上空进行低空飞行作业。
    用这种特殊而又不是浪漫的方式来撩妹子,这种技能,自然是王亮所指导的。
    不得不说,王亮的指导起作用了,许希麟的母亲望着低空飞行的那架飞机,对女儿说:“这一定是那位姓刘的年轻人,飞得这样低,好猛好险。他还伸出头来跟我打招呼,又做特技给我看,电线震得抖动。我看现在通行男女交往,你就和他通信做个朋友吧。这年轻人,也太执着了。”
    许希麟本身就有些心动,经不住母亲的规劝,便给刘粹刚回了一封信,两人正式开始交往。
    王亮非常清晰地记着过往的那一幕幕,像过电影般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中国空军。
    生活。
    那个年代,不仅仅有惨烈的战斗,还有浪漫的爱情和真挚的友谊。
    “我记得,粹刚在追到希麟之后,我们这些好友们便一起去西湖泛舟,去市区看电影,在吃西湖边上的小馆子打牙祭,在西湖湖心亭小岛上打野鸭。谈古论今,好不快乐。”
    王亮所想要表达的,是牺牲了的空军飞行员的日常。
    那时他们不过十几二十几岁,也都是爱玩爱撩妹的小伙子,他们都是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
    同时他们深爱着这个国家,不容许侵略者霸占这个国家的每一寸土地。
    1935年,为了能够长相厮守,为了给爱人一个承诺,刘粹刚和许希麟两个人准备在杭市结婚。
    空军最高机构颁布命令飞行人员二十八岁才能结婚,而在1913年出生的刘粹刚,当时不过二十三岁,同所规定的适婚年龄还差五年。
    在爱情面前,一切都无所谓了,冒着被监禁的风险,刘粹刚仍然同许希麟完婚。
    王亮讲这些是为了什么,就是在阐述一种思想,什么思想。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真正的青春就应该歌颂勇气和爱,年轻人就应该敢于自我探索和寻找,在自己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开出一朵绚丽的花。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生而为人,纯纯粹粹的人。
    王亮亲眼看着,看着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在像自己一样大的时候在忙些什么,差得远了。
    或许,这就是不同的时空里发生的不同的故事吧。
    “1937年10月,已经晋升为上尉中队长的粹刚率队北上支援战斗,因为天气恶劣及缺乏无线电通讯器材,在晋省高平迫降时撞上魁星楼壮烈牺牲,终年二十五岁。刚刚新婚一年的许希麟,永远失去了那个曾经天天在她屋顶上打转的爱人。”
    王亮不愿意讲这段,但还是要讲,要让后人知道,要让后人记住刘粹刚这个名字。
    生而纯粹,直率刚强。
    “粹刚是在中国抗战中击落敌机数量最多的中国飞行员,共击落日本战机十一架,击伤两架。在对日空战中,常以寡敌众,以弱抗强。”
    当刘粹刚牺牲的噩耗传到南市,传到许希麟所守的那个家中的时候,痛不欲生。
    为何殉情,情比金坚。
    什么是爱情?
    这便是爱情。
    悲痛欲绝的许希麟一口气吞下了三十六枚二角的硬币想要去自杀,去寻找那个把自己的心骗走的家伙。
    幸亏家里人发现的及时,送到医院抢救这才又重新活了过来。
    人是活了,但心却已经死了。
    再后来,浑浑噩噩中,许希麟想着自己要做点什么,为亡夫做点什么。
    她又回到学校,来到昔日的讲台边,在四季如春的城市里创办了粹刚小学。
    这个学校以招收空军烈士的遗孤为主,许希麟把政府给的抚恤金也捐了出来办学。
    落幕了。
    “一九九零年,白发苍苍的许希麟跨越海峡,来到南市航空烈士公墓,在粹刚的墓前献上亲手所书王昌龄的《出塞曲》条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此时此刻已经不需要王亮多做什么描述了。
    五十三年过去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五十三年,阴阳相隔,无尽的思念和泪水。
    从家仇到国恨,这是上个世纪初年轻人们的故事,更是属于中国空军的故事。
    一张张珍藏版的老照片在大屏幕上连续滚动着,清秀帅气的面孔,都已经是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