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九五之尊也可怜

      ?眼见神宗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吴王赵颢、魏王赵頵也没闲着。两人时常进宫探视神宗的病情。显而易见的是,二人都不是真心记挂哥哥的身体,而是想知道神宗到底什么时候死,都想在哥哥死之前“打一仗”。
    对两人来说,这一仗太关键了。胜利了就能成为九五之尊,掌管天下,是以这一仗必须全力以赴,竭尽所能。
    吴王赵颢探视完神宗,还去向高太后请安。请安当然也不是出自真心,而是想从高太后那里听到点风声。这风声最好对自己有利。现今眼下,高太后举足轻重,是十分关键的人物,他想在高太后面前好好表现。令赵颢不满意的是,高太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话。
    神宗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已到了弥留之际,吴王赵颢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疾。
    赵佣年幼,他还不知道眼下对自己正是关键得不能再关键的时候了。父皇病重,他不知道该做什么,整日只是抄写佛经,为父皇祈福,希望神灵保佑父皇战胜病魔,身体康复。
    高太后虽是深处后宫,对朝中局势却了如指掌。他深知两位亲王居心叵测。为防万一,高太后命人关闭宫门,禁止赵颢、赵頵出入神宗寝宫,实际上是要他们断了念头。
    高太后还做了二手准备,暗中敕令宦官梁惟简,让他的妻子秘密赶制了一件十岁孩童穿的皇袍,以备不时之需。
    公元1085年三月,大臣们前来觐见高太后。
    高太后对群臣说道:“皇子赵佣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他父皇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他父皇祈福,颇是孝顺。”不待大臣们说话,她接着说道:“老身这个孙子能干着呢,不但能背诵七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当即命人将赵佣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看。
    大臣们齐声称贺。
    高太后心想时机已到,便即命人抱出赵佣,宣读神宗诏书,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
    公元1085年三月戊戌,神宗驾崩,九岁的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
    赵煦才九岁,怎能处理政事?按照惯例,高太后出来垂帘听政。
    朝堂上,赵煦的御座与高太后的座位相向而对。
    大臣们都以为赵煦年幼,一切军政大事都取决于高太后。大臣们向来只向高太后奏事。于是,朝堂上的场面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文武百官面朝高太后,出列奏事的奏事,站着听的听,坐在百官身后的赵煦无所事事,百无聊奈。
    群臣向高太后奏完事,也不转身向赵煦禀奏,就等着高太后定夺。
    这一次,有大臣向高太后启奏,说道:“辽国使者已经到了京城,如何借鉴,请太后定夺。”
    高太后道:“依诸位大人看来,该如何接见?”
    宰相王珪回道:“按照礼仪,当由皇上亲自接见。”
    有人立即站出来反对:“话是不错,可是皇上毕竟年幼,倘若…倘若皇上言语行止不当,不免有损国体。”
    这话一出,百官不禁议论纷纷。
    高太后道:“皇上自有聪慧,就请蔡大人提前指点皇上一二。”
    退朝之后,蔡确留了下来,走到赵煦身边,说道:“陛下,契丹人的容貌比起咱们中原人士大有不同,看上去有些凶神恶煞,还请陛下早些知晓。”
    赵煦不说话。
    蔡确又道:“还有就是契丹人的服饰也有些奇怪,中原难见,请陛下不要惊奇。”
    赵煦还是不说话。
    蔡确反反复复将契丹人的容貌服饰描述了十来遍,赵煦忽地肃容问道:“辽国使者是人不是?”
    蔡确闻言一惊,忙道:“启奏陛下,辽国使者当然是人!”
    赵煦道:“既然是人,怕他作甚?”
    蔡确闻言一怔。他全然没有想到赵煦会说出这样的话,同时也放下了心。
    赵煦不孚众望,出色地完成了接见任务。尽管他是皇帝,但也不过是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做到这点,的确不易。
    高太后在生活上对赵煦的管教十分严格。为了避免赵煦耽于女色,她派了二十名年长的宫嫔照顾赵煦的起居。不但如此,她还时常让赵煦在自己榻前的阁楼中就寝。
    赵煦心中不服,却又不敢违逆,只得听从。
    公元1089年十二月,民间传言,宫中正在寻找乳母。大臣刘安世听闻后,大感吃惊。赵煦不过一十三岁,后宫居然就要找乳母,莫非皇帝年纪轻轻就沉溺女色?刘安世立即上奏,告诫赵煦,说道:“陛下乃九五之尊,务请自重!”另外一名大臣范祖禹直接向高太守上书,批评赵煦不思进取。
    高太后也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只好解释说:“神宗遗留下一位小公主,需要乳母照顾。”
    赵煦回到寝宫,却发现身边的宫女们个个红肿着脸,脸色惨白。问宫女,宫女又不敢明说,他只得暗中追查,一查之下,才知道是高太后将宫女们唤去,暗中逼问。
    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但极大地激起了赵煦的逆反心理。
    时光如梭,转眼过去四年,赵煦到了十七岁。
    在过去的时光里,赵煦尽管坐在龙椅上,却没有发言权,国家的一切军政大事都是高太后和几位大臣处理。起初,他也没怎么放在心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年岁渐长,见闻增多,开始有了治理国家的愿望。
    按说,高太后应该撤帘还政了,但她似乎还没有这个打算,依旧把持着朝政。大臣们的表现一如既往,都是有事先奏高太后,也不劝她撤帘,这让赵煦在内心深处生气了怨恨。
    背着皇上之名,却无皇上之实,赵煦当然不满。
    尽管高太后和大臣没有顾及赵煦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赵煦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担任赵煦的侍读大臣,想通过教育使赵煦成为一个恪守祖宗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人人都想让赵煦仰慕宋仁宗,因为在他们心中,仁宗是个守成有道的皇帝,他所治理的天下国泰民安,是值得效仿的。他们不愿意赵煦以锐意进取的宋神宗为榜样,那样只会给朝廷带来混乱。
    然而,即便赵煦不是皇帝,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会任凭摆布?他有自己的打算,他要走的路,是自己想走的路,而不是别人安排好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