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劝进

      十月十五,天气阴冷。
    承天门外,大批皇亲、勋贵和官员,正列队往皇宫内走去,今日乃是半月一次的大朝会。
    今日参与朝会的人,足足有五百多号人,行进间秩序井然默不作声。
    在参与朝会之前,所有人都知晓朝会内容。
    内阁六部以及在京各衙门,联合上奏请赵延洵继皇帝位,于是赵延洵定下今日公推嗣君。
    严格来说,他这样完全是多此一举,但赵延洵却要做好最后的面子工程。
    推翻了赵维隆和他的支持者,除逆贼这句口号实现了,将大晋各郡纳入实控状态,意味着靖国难他也完成了。
    直到现在,至少表面上,赵延洵仍是出于公心做事,而未表现出对皇位有半点儿觊觎。
    从七月到现在,赵延洵愣是把事办完了,才正式提起皇位归属,官员勋贵们也很佩服他的忍耐力。
    进入大安门,前方便是皇极门此,门前广场就是举行御门听政的地方。
    广场足够宽阔,容纳几百号人毫无问题。
    在礼官引导下,藩王勋贵居而立,各部官员居右而立。
    前方皇极门台基上,已经摆放好龙椅书案,另有侍卫仪仗和太监侍奉。
    众人全都耐心等待,心里却盘算着,一会儿该怎样表现。
    当然了,对此事最热切的,自然是来自陇右的官员们,如今他们都身处各部衙关键位置。
    “一会儿若殿下不应,我们绝不能轻易放过,不管用什么法子……今天这事儿必须得办妥!”
    说这话的,乃是入内阁当差,本该在江西查案的成文光。
    这厮为了参与今日朝会,特地接了送犯入京的差事,堪称小材大用的典范。
    “什么法子都能用?太出格的话,会不会太……”
    成文光当即打断:“你我这些人,乃是殿下简拔,若是我们不豁出一切,殿下还能指望谁?”
    “正是……正是!”
    成文光的话反过来理解,就是说如果赵延洵不当皇帝,他们这些人全都得玩完。
    他们连退路都没有,又岂能不豁出去。
    当然了,成文光会有此想法,是因为他从最不利的角度思考问题。
    但实际上,皇极门们前大批官员,其实非常羡慕他们如今境遇。
    毕竟,赵延洵还没做皇帝,这些从陇右出来的官员们,就已经走上了朝廷和地方的枢要位置。
    未来,“陇右系”官员必定前途无量,而其他才是真的要豁出一切,才也可能走上高位。
    换句话说,除开陇右系官员以外,其他官员今日也憋足了劲儿,想要在进入争点儿功劳。
    所有人斗志昂扬,唯有副都御使的周承平,此刻相对来说平静一些。
    他这人不善钻营,虽然也上奏请求赵延洵继位,但却没有旁人这般热切。
    只因来到京城后,他查了许多关于赵维隆的事,以至于让他怀疑赵延洵起兵的正义性。
    真的是奉旨靖难吗?
    被灌输神武之力的士兵,可千里传音的器械,无端出现的粮食兵器,陇右的神龙异象……这些无不说明,赵延洵是身负天命之人。
    也正因如此,即便周承平心有怀疑,但也把这份心思压在了心底。
    靖难已成,他现在为副都御使,只需做好份内事,为百姓多参劾些贪官污吏也就够了。
    当皇极门前众人心思各时,赵延洵从皇极门内走出,来到了龙椅上坐下。
    “参见殿下!”
    在场官员尽勋贵皆行大礼,而一众藩王们却只是拱手行礼,这是赵延洵特别特别要求所致,只因藩王和他是平级。
    “免礼!”
    待众人起身后,赵延洵当即说道:“如今奸贼国难已除,孤也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
    要不说赵延洵脸皮厚,说这话时他表现得极为真诚,就好像真的不留恋权位。
    “然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今日朝仪,便是要议定我大晋之新君!”
    “孤以为……”
    没等赵延洵把话说完,下方便有喧闹起来。
    “殿下既承天命,亦为先帝所钟,且于朝廷社稷有功,臣奏请殿下继皇帝位!”
    说这话的正是成文光,这厮直接打断了赵延洵说话,可让下场其他人看懵了。
    赵延洵威严深重,别说打断他讲话,便是稍有失仪,其他人就得吓个半死。
    成文光的举动,顿时让陇右系官员明白,所谓的豁出去是什么意思。
    于是这些人也不管不顾,直接跪到地上,将成文光的话重复了一遍。
    人具有从众性,何况此刻大家都有一样想法。
    于是越来越多的官员跪下,直接大声呼喊起来,只为了劝赵延洵当皇帝。
    这个时候不“表现”,再拖下去就可能被怀疑有异心了!
    “肃静,肃静……”
    赵延洵在喊,周围的礼官也在呼喊,在勉强将现场秩序控制下来。
    目光扫向众人,赵延洵徐徐说道:“这几个月来本王摄政,你们递上来的许多奏折,都劝孤王继皇帝位!”
    “但孤起兵,是为替父报仇,是为扫除奸贼,是为平靖国难……”
    “唯独,不是为了做皇帝!”
    赵延洵大声说着,御座一侧的史官,正奋笔疾书今日之情形。
    “群臣及诸王劝进,王不听,言起兵非为天子……”
    “群臣义愤,慷慨陈词,数王之功德,天下莫如也……”
    下面的人一个劲儿劝,御阶上的赵延洵想方设法推辞,现场越发变得热烈。
    “诸位,若论嗣君人选,孤以为非定王莫属!”
    “定王为先帝长子,贤良方正,品格坚毅……”
    为了演好这场戏,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推辞之意,赵延洵把火引向了定王赵延毅。
    在赵延洵口中,赵延毅品行高尚,又有良谋,且合礼法……简直是皇为的不二人选。
    但赵延洵说得欢,却把赵延毅吓得冷汗直冒。
    看到周围一道道杀人般的目光,赵延毅非常清楚,如果自己不赶紧和这事儿撇清,自己必然是死路一条。
    便见赵延毅走出班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而后叩头道:“摄政王殿下所言,臣万万不敢苟同!”
    “殿下为先帝所钟,且被先帝册为太子,此事朝野上下皆知,于情于理都该殿下既皇帝位!”
    “且殿下承天之命,于朝廷社稷有大功,天下臣民无不感念殿下恩德,愿奉殿下为君……”
    “殿下一意推辞,不但与社稷无益,更伤了天下臣民殷切之心!”
    说道此处,赵延毅再度叩头道:“请殿下顺先帝托付意,允百官万民所请,既皇帝位!”
    这一番说辞,赵延毅在朝会前打过草稿,只不过临场他又加了几句。
    而他这番陈词,总算表明了自己心意,也化解了众人对他的敌意。
    紧接着,又是群臣连番发言,从各个方面论述赵延洵继位合法性合理性。
    “群臣劝进言切,王争不得,犹不愿即位,遂罢朝!”
    史官最后一个字写下时,赵延洵已经离开了龙椅,径直往皇极门内走了去。
    没错,被几百人的劝进之语狂轰滥炸,赵延洵直接下令罢朝了。
    史官本以为,这次次记录任务结束,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他又拿起了笔。
    “王不欲与群臣争,乃从皇极门入,群臣不肯释谏,膝行欲闯宫门!”